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6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6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6集 (第1/2页)

丙二、正报妙。分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丁初分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页,「丙二、正报妙」。前面一科是说明「依报妙」,说明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这以下的「正报妙」,说明正报庄严。「正报妙」分两科:「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这两段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事实上真正说明「正报妙」是在「别释主伴」,所以古德在解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分三类:第一个是国土庄严,第二个是佛庄严,第三个是菩萨庄严,三种庄严。
  
  这三种当中,国土庄严是属于依报妙,佛跟菩萨的庄严是属于正报妙。所以这个「别释主伴」这个「主」就是佛的庄严,这个「伴」就是菩萨。所以这个「别释主伴」事实上它是正式说明正报庄严。解释弥陀的名号,是通于面的依报妙跟后面的正报妙,是贯穿前面的依报跟正报的庄严,整个依正二报的庄严,会归处就是这一句名号,所以这个「征释名号」是通前通后,是这个意思。
  
  在「征释名号」当中分成两科:「初、征;二、释」。看第一个「初」,先有一个「征」问,看经文: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佛陀说明了依报的庄严以后,佛陀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于汝意云何?」舍利弗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极乐世界的佛是什么理由能够安立做阿弥陀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征问。这当中我们看蕅祖的回答: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本「经的示」,这个「的示」就是很明确的指示这种持名的妙行。在净土三经当中讲到:我们内心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观经》,它强调观想、观像,你忆念弥陀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从这个观想、观像当中,在临命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无量寿经》虽然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但是它也强调你还是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有一些助行。
  
  在本经当中,佛陀引导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时候,二话不说,什么方法都没提,但是讲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这个地方,本经的一个特色是「的示持名妙行」。我们在本经当中,没有看到佛陀讲出其他的法门,单单讲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法门。既然本经这么样的强调「持名」,所以就有这样必要把这个「名号」作个解释。为什么呢?「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这个「万德洪名」,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使令我们真正的相信:我们所忆念的、我们所归依的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使令我们真正能够「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任何的修行,第一个一定是建立信心,对于你所归依境的信心。在本经当中,当然是以名号为我们的归依境。换句话说,我们到临命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到底我是应该持大悲咒、还是持往生咒?我在今生的内心当中,摄持了很多的法宝,到底我临命终要依止哪一个法宝最安全?这个当中,我们不可能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抉择,不可能。你一定是平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必须要看到你真正的归依处,这种归依处,一定是要建立在「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其实一般人,如果没有研究净土因缘的这种缘起道理,一般是听到人讲一些感应的事迹,我认为这不容易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只是听到一种片段、一种偶尔发生的感应事迹,就会让你这一念心,对弥陀生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种人少,非常少。大部分在念佛的时候,就夹带疑根。所以说真正能够「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一定是建立在对名号功德正确的认识上,才能够除疑。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的确是非常有必要来解释这个名号的意义,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陀就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这个阿弥陀是什么因缘安立的?为什么他能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从头到尾能够值得我们去通身靠倒、值得我们去一心归命?这件事情必须要说个明白,是这个意思。在解释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戊二、释: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阿弥陀」,本经当中以光明跟寿量来解释,这当中我们看蕅祖的一段开示: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阿弥陀」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无量」,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当然是「不可说」,想要说也说不尽。「不可说」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一句名号呢?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抓出两个重点:第一个「光」明无量,第二个「寿」命无量,以这个光明跟寿命来总持这个名号的功德,是这个意思。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一段的开示太重要了。这个「光」明是一种空间的无障碍,「横遍十方」,这句名号是横遍十方,就是你这一念有障碍的心,去忆念这一句名号,马上使令你空间无障碍。第二个「寿则竖穷三际」,时间无障碍。我们内心当中受着这种时间的障碍,这个时候使令我们时间无障碍。「横竖交彻」,当我们把时空无碍这两种相貌合起来,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法界体」。这个法界当然不是我们凡夫的法界,那是一种清净法界的本体。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自性清净心。弥陀依止这样的清净法界「体」,而创造了「弥陀」的「身土」。「身者,正报也;土者,依报也」,创造了依正二报的功德。我们内心当中,怎么去跟弥陀的身土感应道交呢?所以佛陀必须要创造一个「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站在弥陀的角度,他依止这种清净的时空无尽的法界体、无量光无量寿的法界体,他创造了净土的果地功德,「弥陀身土」,就是果地的功德。但是我们要成就这个果地功德,有什么方法呢?哦,弥陀又创造了一个因地,让我们能够去栽培这个功德的因地,就是又创造了这个弥陀名号。当然,若因若果,都不离开这个无量光寿的法界体,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弥陀名号者,因也;弥陀身土者,果也」。若因若果都不离开这个清净法界的本性,就是光寿无量的本性。所以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所以「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这一句话我们稍微说明一下。相对这个「本觉理性」,另一个就是始觉智慧。始觉智是能观,所观的就是本觉理。一般的自力法门,在观这个本觉理性是从空性下手:「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个禅宗、天台宗在修这个观心法门的时候,「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一般的自力法门在观心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破灭这些有相的戏论,直接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清净本体,是从空性下手,先破执。
  
  但净土法门,它不是从空性下手,它是从妙有下手。就是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虽然它是一个有相的佛号,但是它是全体理性,这种思想就是属于华严的思想。所以依止《华严经》修行的净土宗、密宗,它都是从有相下手。就是说你直接接触弥陀的功德,从妙有下手,所以这个地方是很特别,「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一般我们看其他经典,很少看到有这样的开示。一般的圣道门,要讲到本觉理性,那一定是一种无相的境界;这个地方,它以弥陀名号来当本觉理性,是从妙有下手。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弥陀名号,是始觉和本觉,「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这句话就很重要了。「一念相应一念佛」,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如果依着自力的角度,「一念相应一念佛」,就是说我完全不要看佛力的加被,我以我这一念能观的智慧,去观照我内心深处那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一念的相应一念佛」。这个时候那个「佛」怎么说呢?那个「佛」只是一个成佛的因种,就是一个成佛的因种。就是说你开始观照你的本性以后,你的生命开始有变化。在你的无明妄想当中,生起一个成佛的种子,一个种子而已。当然要开花、结果,那还要广大的六波罗蜜等着你去做了,还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称性起修,这当中还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如果从自力的角度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的跟空性相应,你一念的去栽培成佛的因种,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从他力的角度来说,这当中的他力就有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我们所观境,不是观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所忆念的是弥陀名号。什么叫做「相应」呢?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叫做「相应」,你这一念心跟佛号已经「相应」了。这个时候念念之间,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而这种功德庄严不是因地,是已经成就的果地功德,是一个现成的果地功德。所以这个地方不一样。
  
  因为你忆念佛性,那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谁也没有帮助你。你忆念佛号,这当中,有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有他力灌进去了。所以说站在他力的角度,你忆念了弥陀名号,你在你的心中,七宝池、八功德水、无量无边依正二报的功德,就在你的心中成就了。乃至你把这样的念头相续,「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天一天的加强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
  
  所以这句话,从自力的角度,这「一念佛」的「佛」,只是因地的佛性;如果从净土的角度来说,「一念佛」,那是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果地的功德。那当然是不同,那是一个现成的功德。所以我们讲「他力门果地教」,就是在这个地方。由于「它」是他力门,所以它就是果地教了。
  
  这个地方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弥陀名号、弥陀名号。因为他的因地是无量的光寿,所以他所成就正报、依报也是无量的光、无量的寿。是这个意思。这只是一个简说,后面看这个经文的详细说明。
  
  己一、约光明释
  
  先看第一个「约光明释」,这是「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解释阿弥陀佛,第一个「约光明」解「释」,看经文: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佛陀招呼一声「舍利弗」说「彼佛光明无量」。「光明无量」,这当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照十方国」,它的数量能够照十方国;其次,它的本质「无所障碍」,不为一切的墙壁、一切的树木所障碍。我们一般的日月灯明是有障碍的,一个墙壁就障住了。弥陀的光明,是没有东西能够障碍的。因为这两个理由,所以称「为阿弥陀」,第一个它「照十方国」,第二个它「无所障碍」。看蕅祖的解释,先解释他的数量:
  
  约证释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寂而长照」的「长」是错字,应为「常」。)我们这一念现前的心性呢,它的本体是「寂而常照」,约着它照的功能来说,它有「光明」义。现在弥陀「彻证」了「无量」光「之体」,所以他是「光明无量也」,这样子是约法身来说。再看他的愿力:
  
  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就法身来说,「诸佛」都是「彻」证清净法身的本「体」,这种光明都是遍「照十方」,都是「无量光」。但是就着应化身来说,「因中愿力不同,随」着「因缘」而安「立别名」,随着他的愿力,以及他修行因缘的差别,安立了这个别名。这个「因缘」不同是怎么安立的呢?因为「弥陀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这个「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彼佛」到底指的是什么佛?
  
  当然法身、报身都是光明无量,但是因为法身、报身的光明无量,跟我们凡夫几乎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接触。所以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应化身,因为我们凡夫带业往生,所到的是一个凡圣同居土,所见的佛是应化身。所以我们真正关心的,跟我们贴身有关系的是应化身。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讲出来,这个地方的「彼佛」,这个「佛」是应化身。就是说:「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他的愿当中「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现在佛「果成」就,所以他的「愿」也就满了。在这四十八大愿当中,我们也可以把它提出来,就是在第十二愿,第十二愿讲到说: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说:「设我得佛」,我在成佛的时候,我的应化身的「光明」如果「有限量」的,最低的程度,「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这个「那由他」就是亿(百千万亿的亿),就是百千亿那由他,就是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所以说弥陀应化身的光明无量,是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好,我们再看「简别三身」:
  
  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
  
  「法身」的「光明」是遍一切处;「报身」的「光明」他是「称」合本性,也就遍一切处:这个是「佛佛道同」。但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不是法身、也不是报身,是应化身。
  
  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像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是「照一由旬」。我们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一生说法的时候,光明照一由旬。这「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就是佛陀头顶像月亮那个光明,是经常存在的;「放光」是佛陀有特别的因缘,从头顶、从白毫、从手指放光,这叫放光。不过这个地方的光明是指常光。释迦牟尼佛的常光是「一由旬」,有的佛是「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或者「一世界」、「十世界」、「百千世界」,都是有限量。只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三身」是「不一不异」,但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应化身,所以佛陀还是把三身给简别出来。这是解释「佛光无量」,再看「佛光无碍」,就是无所障碍: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佛陀在应化身的时候,特别重视他的应化身一定要光明无量,这不是表示佛陀他喜欢自己要这样做,他完全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安立的,是「约人民」的利益而安立的。因为「众生」跟「佛」有因「缘」的时候,「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光明无量」这件事情,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佛陀在利益众生,一般是采取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说法,佛陀用语言文字来演说种种的法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从文字当中,散发出圣道的功德,使令我们能破除心中的无明妄想,这个是主要的一种利益方法,说法。其次,就是众生有障碍,为了破障,佛陀会显神通来破障。在神通当中,主要的就是放光,就是用光明。这个光明,在《无量寿经》上说:佛陀的光明照到众生的身心,使令我们罪灭善生,身心安乐。我们有这个罪障就消灭了,一切的善根就生起了,使令我们身心安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