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5集 (第2/2页)

明念三宝因缘: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极乐世界佛法的流通,除了弥陀的说法以外,还有「情与无情,同宣妙法」。阿弥陀佛的安排,用鸟类来说法;用风吹树木而振动上面的珠宝罗网,这样的一种碰撞的声音,它也能够说法。使令在极乐世界当中,这藏通别圆「四教」的「道品」、「无量法门」,在极乐世界「随」各人的根机,散发出法宝的力量,使「令」我们听到以后,经常的忆「念三宝」、经常的归依三宝。
  
  明念三宝四益: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念三宝」,是我们成佛之道的一个总相。所有的法门,假设不跟三归依相应,这个法门就是外道法。因为外道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他们这样的善法,并没有趋向三宝的这种功德,他们这个善法是在人天得果报。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大师特别提出一个看法:你在修任何的善法,如果没有跟三归依相应,这个善法就是外道法。所以我们得戒体的时候,都是在三归依得戒体。这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呢?是因为随顺于三宝的功德而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它特别提出闻「三宝」有四「悉檀」的因缘。
  
  第一个「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刚开始到极乐世界受生的「凡夫」,听到这个音声,「大踊遍身」(这个「踊」者,欢喜),法喜充满,这个是「欢喜益」。第二个「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当我们内心跟「三宝」的功德一接触的时候,使令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内心当中,也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这是「生善益」,生起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希望。「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这个时候有对治的功能,三宝的光明能够消「灭」我们的「烦恼」,这「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最后我们从外在的三宝,慢慢慢慢的回光返照:原来三宝是在我们的心中,一念的觉是佛宝,一念的证是法宝,一念的清净是僧宝,最后又会归到一念灵灵觉觉的本性上去。这个时候是「入理益」。这是讲到念三宝的一种利益。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听闻这个音声所生起的功能,就是「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地方,「自然」这句话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凡夫的心情,从古代的贤圣开示当中说:我们凡夫的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代的圣贤说:我们无始劫在三界打滚,我们这一念心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是「人心」,就是我们内心的私欲,我们对于五欲爱着的心情。这种心的相貌是「惟危」,危殆难安,这个势力非常强大,很难安定下来、很难调伏的。这是一种相貌,就是人心。其次就是一种「道心」,随顺于理法的道心,以佛法来说是随顺三宝的道心。,这种道心是微弱难明,是有但是不明显,势力非常薄弱。所以我们今天要保持中道,那不是随便的,那是要「惟精惟一」,经常的保持精纯一念的专注,跟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才能短时间的保持在中庸之道。所以对我们凡夫的心情来说,要忆念三宝是非常的不自然、非常的不自然,不是说自然,而是非常的不自然。
  
  你看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闵子骞,他是〈德行篇〉的一个弟子。这个闵子骞从小就以孝顺而闻名。这怎么说呢?他的母亲很早就过逝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太太来照顾他们。他的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就是他两个弟弟。这个继母对两个亲生的儿子特别的照顾,对闵子骞特别的冷淡,好的饮食、卧具都给他弟弟,比较粗的就给闵子骞。闵子骞为了整个家庭的和合,他也就忍受了。有这么一天,闵子骞为他的父亲驾车,驾车的时候一不小心,御马的那个绳子就掉到地上,非常危险。
  
  他父亲就很生气说:你怎么做事情这么不小心!就要呵责他。但是看到闵子骞全身发抖,这一看:唉呀!你的衣服怎么穿那么单薄呢?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就知道他继母虐待闵子骞。就把闵子骞带回去,把他的继母叫出来、把他两个弟弟也叫出来说:我当初娶你进来,是为了要照顾我这个儿子,你现在居然这样虐待我的儿子!就准备要把他这个继母休掉。
  
  这时候闵子骞跪下去求父亲说,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说:你把母亲留下来,受苦只有我一个人,那没有关系。如果你把母亲给休掉了,「母去三子寒」,我们三个小孩子就得不到温饱了,那我也没有得到好处。他的父亲听到了这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很受感动,他的继母也受到感动,这件事情就终于化解了。这闵子骞这么小就能够讲出这句话,长大以后就跟孔夫子学《周礼》。
  
  《周礼》学了三年以后,子贡有一次就跟闵子骞讲说:我看你刚进来的时候,来到孔门座下的时候,这个脸色看起来面有菜色,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但是三年后,我看你现在,这个气色是法喜充满。怎么回事呢?闵子骞说:我刚开始学《周礼》,要克己复礼,我在调伏内心的矛盾,真妄交攻的时候,内心有很大的压力。慢慢慢慢的,哦!由生转熟,由熟转生,心中克己复礼的力量加大了,烦恼的势力淡薄了,所以我现在的心情就比较好一点。
  
  我们凡夫的心情,刚开始要在无明妄想当中,要忆念三宝,那是何等不容易啊!何等不容易啊!我们一般的学佛人,看这个人他没有学佛的时候很高兴、生活得很快乐;学佛以后也很快乐,这个人不正常,没有真正的学佛。一般来说,这个人学佛之前很快乐,学佛以后应该会有一点紧张,这个是正常的,这过度期,这个是很正常,这个是可以理解、可以包容的。
  
  因为他这个时候,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刚开始的时候,他放纵自己的烦恼,生活很快乐。是啊,不考虑未来生命的时候,谁也很快乐。但是他开始在调伏烦恼的时候,那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跟无始劫来强大的习气抗拒,就像逆水中的鱼,「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就是内心当中,要把这一念爱取五欲的心,硬生生的拉回来,强迫它在三宝当中安住,这件事情是非常不自然的。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刚开始出家以后,会变得比较瘦,这个是正常的。有些人说是因为过午不食,我不认为是因为过午不食,这是心情的关系。从闵子骞与子贡的那一段对话,就最明显了。所以我们在自力的法门当中,完全要凭仗自己的正念来调伏烦恼,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这段经文「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自然」就是说你心中没有什么压力,你心中有烦恼那没有关系,你到极乐世界,喝喝八功德水,唉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内心就跟三宝相应了。听听树上的音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不知道诸位的感觉怎样,不过我是觉得:我们一路这样修行过来(如果你平常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的,那就不谈了。),你真正出家以后有下过功夫,真正跟烦恼对治过,你再看这段经文,会生起大欢喜心:「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对极乐世界会生起大欢喜心。
  
  这段经文也就说明了极乐世界它所提供我们的功德:第一个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它提供你一种身心安乐的功德;其次,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整个环境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整个六尘当中,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于三宝的究竟功德。就是你在安乐的环境当中,点点滴滴的趋向无上菩提的道路,是这样的意思。「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最后我们看「庚二」的「总结」。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约耳根声尘明受用」的依报功德,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功德之所庄严呢?这当中分成两段,先看第一段:
  
  正明唯心妙境: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这当中「重重结示」,有三番的「结示」,在极乐世界的依报妙当中,有三番的结示。都使「令」我们相「信」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有两个因缘:第一个「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候的愿力,跟六波罗蜜所成就,这个是「种智所现」,是弥陀这一念清净心所变现出来,这个是约佛陀这方面来说。就着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这种功德庄严是怎么出现的呢?「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之所以成就极乐世界,不是我们的愿行,而是信、愿、持名的净业。
  
  既然讲到这个「业」,当然就有差别相。我们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每一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乃至广泛来说你六波罗蜜的功德,特别是你所栽培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功德。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就着共同点来说,我们每一个共同点,都是依止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创造的这一期果报。约着差别相来说,每一个人因地净业的栽培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看到的宫殿、楼阁,看到的鸟类、听到树上的音声,都有差别的情况,就是「一为无量」。但是无量当中,可也是依止同一个本性,依止同一个功德。
  
  所以「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佛陀的心,那当然是普遍在极乐世界的一个法身,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摄持的净业有厚薄的不同,每一个人信、愿、持名,每一个人所栽培的六波罗蜜有差别,所以「互为影、质」。我们简单的说,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
  
  「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亦复如是。我们今天去受用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共同依止点,是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这个功德的时候,却有差别相,就依着你善业的厚薄会有差别相。就像光明一样,虽然光光互摄,但是每一个光明的强弱,可也是历历分明,虽然历历分明,但可也是光光互摄。所以结论说「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这个是约功德来说,果地的功德。我们都依止真如佛性,而创造了差别的功德;虽然差别的功德,可也是依止真如佛性。我们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一一的差别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这是约果地的功德。
  
  约因地来说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依止这一念的心性,而创造了信、愿、持名,每一个信、愿、持名还是开展现前一念心性,这件事情「亦可深长思矣」!简单的说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也不离开阿弥陀的一念清净心。所以蕅益大师说:
  
  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蕅益大师这段话是在破除「唯心净土」的这些学者,说:你们大谈「唯心净土」,说心净国土净,你否定了西方净土而谈心净国土净,其实这是一种偏空,就「鼠即、鸟空」,这个「鼠即」就是鼠的叫声,「鸟空」就是鸟的叫声。这一句话就是说:虽然是谈论空理,但事实上不明白空的真实义,就像鼠跟鸟的叫声一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诮」就是戏论。就是你否定了西方净土,事实上你也不能够明白真正的唯心净土。因为极乐世界可就是弥陀一念清净心变现的,也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清净心所变现。当然我们在受用的时候,还牵涉到我们个人善业的业感,那就有差别相,所以全理成事,但是全事可也不离开理。所以可见得极乐世界,那完全是我们内心称性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是在说明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由来。
  
  我们讲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是本具。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从自性当中的一个修德,更加的把因地变成果地的庄严。但是这种弥陀功德本愿所创造的依正二报,表现在每一个人受用的时候,重要的关键在名号功德,看哪一个人持名的深浅,开显的这种庄严,就有胜劣的差别,就品位的差别。所以事实上,极乐世界应该说是无量品。没有一个人所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的。
  
  不过在经典上大判是说三辈九品,这是个大判,事实上是无量品。每一个人,你今天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跟昨天肯定不一样,你今天会比昨天看到的更庄严、你喝到的八功德水会比昨天更甘美。因为你的功德不断的增长,你内心当中不断的弃舍无明,增长了法身。所以你在极乐世界,你每一天所受用的五尘,那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殊胜,就着你内心光明的显现、智慧的增长,你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天一天的庄严、一天一天的庄严,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正是唯心净土,就是唯心净土。你离开了这种思想,另外谈唯心净土,那就是一种戏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