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第2/2页)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个人圆满的相信三力不可思议,他相信「信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存在。阿弥陀佛存在哪里呢?「是我」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弥陀依正二报的功德,是我内心本具,性德。我怎么去受用呢?也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去创造出来。就以内「心」当中「所具」足的功德、所创造的这个名号,「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他整个修行的操作当中,他都是法法消归心性,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我过去认识高雄的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是一个很有信心的佛教徒,对三宝的护持不遗余力。有一次这个居士组团到大陆去朝礼四大名山。他们朝礼四大名山的方式,就是到了一个道场以后,距离约几百公尺的地方,三步一拜的拜上去,非常的虔诚。他去了一个月回来,那个时候我去看他,我说:你这一次去朝礼四大名山、参访善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呢?他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心得。
怎么回事呢?他说:他有一天到了一个道场,那个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路况也非常不好,都是石头路;但是他坚持要三步一拜拜上去,拜得整个脚都破掉了,但是他们还是虔诚的拜下去。一直拜、一直拜、一直拜,拜到最后到了山门口,他拜下去的时候,他头一抬起来,看到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内心当中很大的感动跟冲击,那时候他心里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
他说:我从台湾坐这么远的飞机来到大陆参访善知识,三步一拜的求佛法的开示,原来「莫向外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原来无量无边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怎么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莫向外求」,善知识莫向外求。这个居士回来以后,他的修行就改变了,他很少出去攀缘(哈哈),而在家里的佛堂里面,念念的创造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我们明白了「理持」以后,我们会知道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心中有很大的加持力,不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这个时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
「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他不但对于外在佛力的加被有信心,他更对于他这一念心性当中,本具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议,这两个不可思议他都相信。这个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功德,是这两个差别。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一种「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个散乱心的状态,不管是事持、理持,还是在散乱心。这个「修慧」是一种专注心,心一境性。「克期办事」(这个「克」字没有打)这个「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时间,来承办这个生死大事。「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这当中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是约着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一天就达到「不乱」;「钝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才能不乱,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经文也可以解释说: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有三种根性的差别。
其次,是就着他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能够保持「七」天,这个佛号在心中「不乱」,一心而且不乱;「钝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乱」;「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两种解释,一个是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一个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不过一般的解释偏重在第二种解释,就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多。
再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先解释「一心」,再解释「不乱」。看「一心」: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事持、理持」,总之你把这句佛号的操作「持」到「伏」,这是一种状态,把「烦恼」给「伏」住了;其次「除」,把烦恼给消灭了,消灭「乃至」到「见思」脱落,这都是「事一心」。所以这个「事一心」,蕅益大师判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就是你最低标准,能够折伏现行烦恼,就是伏,伏烦恼,这也是事一心;最高达到见思烦恼的脱落,这也是事一心。这个范围很广,从凡夫的折伏现行烦恼,到圣人的见思脱落,这一个大范围都叫做事一心。
「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能够达到「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个「心开」,这个地方的「心」能够被打开、被破坏,这个「心」指的是无明妄想,无明妄想那个乌云被破坏掉、被打开了,这个时候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这个是「理一心」。
一般在我们修行的方法当中,不管是天台止观、唯识止观:一般讲「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门,这事相上的无分别住,一种三昧的力量;这个理一心则偏重在慧门,这种大乘圆顿止观的慧。
但是在净土上它不是这样子安立的,从蕅益大师的看法:因为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时候,都有信愿,这个信愿本身就是观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够伏、也能够除烦恼,就在这个地方。他在这当中操作佛号,他一定要有信愿的观照在里面。只是说他到达的标准不同,他这个「事」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理」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是讲「一心」的情况。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讲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最低标准要能够伏烦恼。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这个地方解释「不乱」。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状态,要能够「不为见思所乱」就「事一心」。所以我们讲带业往生,他带的是一个业种,不能带现行。就是说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这句佛号的相续,不能被见思所破坏,你念念之间,每一句佛号,都有深信切愿的观照光明在那个地方现前,见思烦恼不能活动,只能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这个地方是「事一心」。达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边」,这个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边,就是说你相信极乐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不离开你一念的清净心所显现。「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你这一念理性当中,具足庄严;而所有的庄严,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套一句古德的开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他内心当中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这样子讲,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那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原来你在念佛的当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两个都不可思议。所以你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就会有这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因果就是这样来的。
你为什么以后会有这么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呢?因为你在因地念佛的时候,你依止的是现前一念的清净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时空无尽;所念的佛号无量光、无量寿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别解释,蕅益大师把它分成闻思修三慧,先成就信愿,然后持名,然后持名当中达到「伏除」烦恼,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无上的因。再看无上的果: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在临终的时候,他的果相有两个:第一个如果「不为见思乱」,临终看到的佛是「变化身」跟「诸圣众现前」;「心不」起「娑婆」世「界中」的「三有」,这个三有指的是三界,不起三界的「颠倒」,对三界不再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换句话说,你对三界,能够观察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的光明现前,来破除你心中的障碍,「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这是事一心的情况。「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这个「受用身」指的是报身,功德报身。慧远大师一生,三睹圣像,第三次的时候,他看到圣像是遍满虚空,无量光明、无量相好,这个是看到报身佛,到了理一心。临终的时候,不再生起「生死涅槃」这种空有「二见」的「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这个是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临终所见的佛不同,跟往生果报的不同。最后总结: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这个「执持名号」的法门,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它是下手易,但是成就高。就着下手来说,它至「简易」至「直捷」,一句弥陀念诵听。只要你有善根,只要你有本事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就可以了。它果上的功德,是「至顿、至圆」,顿超圆满,你到极乐世界圆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因果一个主要的关键,是建立在「念念即佛故」,就是你念佛的当下,你每一句佛号的操作,都是随顺于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在念佛的时候,能念的这一念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两个不可思议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个心跟法的和合,就变成一种能感,能感性,跟弥陀本愿的能应就感应道交了,所以念念的随顺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以这个当中不必其他的「观想」,或「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它是一行三昧的法门,古德说它是一行三昧,它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这是一种总持的一个法门,一行三昧。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上上根」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的「閫kun」(阃,三声阃),这个「阃」是范围。你根器再利,整个修行也不就是称性起修吗?蕅益大师也强调:能念的心力本来就不可思议,这个理持就是上上根人。如果你不能了解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也可以,信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一定能够救拔我们,也是行,这个是事持。不管是理持、事持,他所感应的佛、所生的净土,「往往」是「胜进」。
这个「胜进」的意思是说:他这个功德超过他的因地,他的因地很小,但是功德很大,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法门,都是偏重在称性起修的法门,就是微小的因地,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因为他念念即佛故,「往往胜进」,是这个意思。「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佛陀讲的五时、八教,无量无边的法门,也都是因为一大事因缘故,而宣说的──为了成佛的因缘故。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彻底的悲心,虽然没有人发问,佛陀的大悲心自然的流露这样的法宝,而且后面还很深的感叹:这的确是一个难信的法门、难信的法门。
古德讲一句话说:我们修行的过程,成佛的一大事因缘,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有些人他在成佛的时候找对了门,说这个房子里面很多的宝,诶,他找到了门可以进去了,「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不就是当下的那一念!临终的时候,「但凭六字出乾坤」,他出去了,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诶!说这个人成佛怎么这么容易啊?是的,「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
「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可惜啊,「若失其旨」,他失去了这个门的宗旨,「徒困修因于多劫」,他也希望能够厌离生死、成就佛的大般涅槃、万德庄严,但是他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法门的教导,当然他也不可能在打坐当中,自己想出这样的一个真理。怎么办呢?只好自己摸索,「徒困修因于多劫」,无量无边在生死当中打滚,但是他就是找不到门。
你看看外道,你会怜愍他们。《成唯识论》上说:外道的修行,百千万倍于我们的精进力。所修的苦行,一天当中吃什么东西呢?一个手掌往这个米的地方按下去,拿起来多少米,今天就吃这些米,一天就吃一个手掌的米,不是用抓的,就这样放下去拿起来,一天就吃这样,整天的修苦行、修禅定。但是在成就圣道当中,没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连一步都跨不出去,连善根都没有栽培。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也很感叹:我已经尽了我的全力了。「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在外面晃了几劫,他就是不能进去,因为他找不到门。
所以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要真正生起感恩的心:内心当中被弥陀的本愿感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为我们宣说的一种感恩,对于历代弘传净土法门的上师感恩,然后你要发愿:好好的弘扬这个法门。末法时代,真正惠以众生真实利益的,就是净土法门,这是根本法宝,其他的都可以当助行。
所以祖师大德感叹:这个成佛的因缘,有些人来说,很快的就成佛了,好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些人来说,撞得头破血流,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这个「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所以这个法门是很重要,你选择一个正确的法门,这件事情太重要、太重要。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事持能不能见本性佛?
答:他如果一开始就从事相下手,而见本性佛,这个人肯定过去有圆顿的善根在里面。我们讲善根发相,有些人修禅定,他的善根发相以后,他生起了智慧。智者大师解释说:因为他触动了他过去的善根。因为我们生命的流转,不是今生而已。他今生虽然没有得到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过去生有这样的善根,他可能在修止的过程当中触动了,也是有可能的。
问:
答:一行三昧,这是《华严经》一行三昧的法门。一行三昧就是说,有些菩萨喜欢修广;有些菩萨他不想广修一切法门,喜欢修略,他希望你告诉他一个法门,他就能够成佛,就是喜欢坐直达车,这叫一行三昧,那可以,正念真如。如果从自力的角度,你就正念真如;如果他力法门,就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能够成佛,这叫一行三昧。就是一个法门就好,专修一个法门,以一个法门成就无量功德,这叫一行三昧。《华严经》有这样的一个法门叫一行三昧,念佛法门它正是一行三昧。
问:
答:其他法门也是有,它有一些也是总持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