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第2/2页)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
对于止跟观的精进,他能够任运「破」除「身心」的「懈怠」。因为到了「力」,到了内凡位的菩萨,他对四念处的法是由生转熟,对于这种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是由熟转生。所以他在操作四念处的时候,他很自在,他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有懈怠的情形。「成办出世」间的这种圣道的「大事」,成就圣道这件是大事业,这个是「精进力」。
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念根」的「增长」,它能够「破」除心中的「邪念」,心中有一点邪念,他只要佛号一专注,稍微注意一下,一下子就停下来了。「成就一切出世」间的「正念功德」,这种正念还不是普通的正念,是出世间无漏的正念,这个是「念力」。
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
这个「定根」的「增长」,「能破」除心中的「乱想」,「发」起这个「禅定」有事跟理,「事」主要是禅定,「理」就是有理观。这个「定力」的阶位,起码是未到地定,要到内凡位,起码是未到地定,最好是根本禅,但是最少是未到地定。
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智慧「增长」以后,能够遮除通惑,这个「通惑」是指三界的见惑,这个我见的颠倒是通于三界的。这个「别惑」是思惑,这个思惑是有差别相的,欲界有欲界的烦恼,色界有色界的烦恼,无色界有无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爱烦恼,所对的是五欲的境界;色界、无色界的爱烦恼,所对的是境界是三昧乐。所以这个爱烦恼是一个「别惑」,一个差别相。引发真实「无漏」的智慧,这个是「慧力」。
这个时候的慧根,它只是有引发无漏智慧的功能,他这个时候无漏智还没有真实生起,他还是内凡。就是心游理内,但是身心有漏,他的内心还是有漏的。换句话说,他四念处的智慧,还是一个比量的智慧,他对于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认知,还要假借文字来引导,这叫比量。你怎么知道这个身心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呢?是假借文字的引导,才能够理解的。这个是内凡加行位。
七菩提分
这以下的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当中的位次有两种说法。我们上次是根据小乘的《俱舍论》。小乘的《俱舍论》认为八圣道分是见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但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认为在大乘的角度,是先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莲池大师他认为:先七菩提分,然后再八圣道分。他认为七菩提分是见道;八圣道分是修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还是根据大乘的说法比较适合。所以我们就以七菩提分为见道位,这是大乘的说法。
前面的内凡是一个加行位,有暖、顶、忍、世第一,下一个剎那就入了见道位,就是以七菩提分成就见道。先解释这个「菩提」。这个菩提就是觉了的意思,「觉」就是觉察,「了」就是明了,这个「觉了」就是一种智慧,就是觉了。这个「分」就是一个分支。什么叫分支呢?因为七菩提分就是分分随宜而用。就是说它这个七分支,你不是每一支都要去操作的,因为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在调整止观均等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你个人的情况:止太强了、或者观太强了,根据这样一种不均等的情况,来使用它、对治它,所以这个「分」是分分随宜而用,叫做「分」,就是七种觉了的功能。这七种功能在操作的时候,分分随宜而用,所以叫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
有七种觉了的分支。先看第一「择法」: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我们用智慧来观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能够「善能简别真伪」,你内心当中所安住的这个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你要能够判断出来。判断出来以后干什么呢?「不谬取诸虚伪法」,对于这个虚伪的法门要放弃,要安住在真实法当中。就是说你要先判断,你心中的这个法,是真实的?是虚妄的?然后再放下虚伪,安住真实,这个就是「择法觉分」。
这个地方讲真实跟虚伪,当然我们要以佛性来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所有的法都是虚伪的。不过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真实跟虚伪的一个判断,跟你的修行宗旨相随顺,就是真实;跟你的修行宗旨相违背的,就是虚伪:以你的修行宗旨来抉择。
比如说我们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宗旨,印光大师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干什么呢?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你在这样的操作过程当中,你心中动了一个念头:诶,我想要看到佛像,我心中想要去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动了这个念头,你怎么能够抉择这个念头是真实、是虚妄呢?我应该把这个念头继续的增长?还是应该去舍呢?就是用你的宗旨来抉择。我念佛的目的是达到内心的一心不乱,而不是要看到佛像。所以你就知道:你想要看到佛像的这个念头,是一种妄想、是一种攀缘心随顺的妄想,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不谬取诸虚伪法」。
就是说你对于你心中的任何念头,你要马上能抉择出来:这个念头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是应该增长的?或者应该马上让它消灭?你要马上能够抉择出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
我们在「精进修」习「道法」的「时」候,你要有一种「觉了」的功能。什么样的觉了功能呢?就是「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对于这种奇奇怪怪的苦行、对于这个解脱道、对于往生净土没有帮助的,我们不要去「谬行」。内「心」当中,「在」这个「真法中行」,在真实的功德──信、愿、持名、戒、定、慧当中安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这个叫做「精进觉分」。就是你在精进的时候,要有一种觉了的功能。
我们平常没有修行,你就不会有什么事情,就是随顺自己的心情:我要生起爱烦恼,就随顺它;我要发脾气就发脾气,一点都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要加功用行的时候,心中容易生起邪见,就是真妄交攻的时候,容易生起邪见。前几年在埔里有一个住茅蓬的修行人,他修行一段时间都没有成就以后,心中生起了一个邪见,就把这个身体给烧掉了。忏公师父经常在斋戒学会讲到这件事情。
就是说这个生死的问题,不是这个色身,你把色身烧掉了,对解脱一点都没有帮助。就是它不是问题,色身在不在,跟它没有关系,流转生死跟色身是完全没有关系。就是你心中的爱取烦恼不调伏,你把色身烧掉了──凡夫执取的心很重,你烧色身的时候,就容易起瞋恨心,容易堕到三恶道去。所以说我们在精进用功的时候,你要经常觉了。你今天要采取一个行动,这件事情是无益的苦行呢?还是一个真法中行?这件事情是不是随顺于你的目标?还是你这样做,完全跟你的目标一点都没有帮助?增加自己的痛苦,如此而已。所以这件事情,就是在精进的时候,你也要生起一个觉支,生起一个觉了,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喜觉支」,就是我们欢喜的时候,也要觉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内心当中有这个止跟观的功德,有这个功德的力量在心中运转,使令我们会有欢喜的境界出现。我们在欢喜之余,你也要「觉了」一下。觉了什么呢?就是「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就是你现在突然间欢喜了,不过你先等一下,你是不是应该继续的安住在这个法喜?还是应该消灭这个法喜?就是这个法喜是颠倒?是法引生?还是真实的功德而引生?这当中的判断方法是很微细。
《小止观》讲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这个颠倒的法喜,使令你在法喜的时候,它是扰动相的。就是这个法喜一发动的时候,它会破坏你止观的功德,这恐怕是有魔境来干扰你。如果你在法喜的时候,内心是寂静住,对你的止跟观有帮助的、有随顺的力量,表示这个法喜是由功德的本身发起来的。就是它是功德相随顺的,就是这种法喜是从功德的法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你在法喜的时候,内心当中还是心一境性,它不会破坏止观,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就是你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法喜起来,非常欢喜。你这个时候马上觉了:我这个法喜是扰动的、是破坏止观的,这个一定是有问题的,这个是颠倒之法。这个法喜是使令我们能够寂静住,是随顺止观的,这个就是「真法喜」,我们可以继续的受用。这是在喜的时候所生起的一种觉支。再看「除觉支」: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
这个「除」就是「断除」这个爱「见烦恼」,就像刀子一样,斩断爱见烦恼。我们在破除烦恼的时候,也要有所觉察。怎么说呢?就是你在断除我「见」的「烦恼」、或者是爱取烦恼的时候,你这当中也是稍微觉了一下。就是说你是「除诸虚伪」,但是要「不损真正善根」,这个才叫做「除觉分」。
比如我们修净土,修净土的修行人,祖师都告诉我们:你修净土法门,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少管闲事,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这都是对的。因为你这个外缘太多,引生你的攀缘心,你就很难达到一心不乱。但是我们在这个少管闲事、万缘放下,在整个内心作意的时候,你要注意:就是你今生求生净土,并没有要舍离一切有情的一个心情。你的心情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你内心当中是真实的想要广泛的利益有情,但是你必须暂时先到净土当中成就法身、成就种种的方便力,然后再回入娑婆。
所以说你在切断你外缘的当下,你心中并没有舍离一切有情、并没有舍离你的大悲心,这个是很重要的,「不损真正善根」。所有善根的根本善根就是菩提心,你破坏了菩提心,你就堕落到二乘去了,你跟阿弥陀佛根本就不相应了,净土法门,「大乘善根界」,你破坏了菩提心,你跟阿弥陀佛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说当我们在修这个「除」,除掉烦恼、除掉妄想的时候,你不要去折损善根,要觉了一下,不要一股脑的都除掉,不要到时候连你的菩提心也除掉了。你这样好的也除掉、坏的也除掉,就不对了。要有所简择,是这个意思。这个叫做除觉分。看「舍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
当我们透过前面的操作,我们会次第的把前面粗的「见」,各式各样的邪见;「念」,各式各样对三界的忆念;各式各样的「着」,这种取着心都舍掉。舍掉的时候,你也要「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就是你舍掉以后,不要再追悔,不要再去回忆它。这个古德经常说:修行,活在当下,过去的如梦幻泡影,觅之了不可得,过去的不要老是再拿出来想,这叫舍觉分。看「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我们生起禅定的时候也要觉了,就是这个「禅定」生起的「时」候,身心有这个殊胜的三昧乐,内心这个粗重性调伏,有这个殊胜的轻安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轻安乐,还是一个生灭之法,它还是有漏的生灭法,「不生爱见妄想」,这个叫「定觉分」。就是禅定发动的时候,你也要觉了一下,这种三昧乐都是暂时的,它是可破坏的,继续的往前走,趋向涅槃。最后「念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这个「念觉分」是一个总相,就是我们修行,要紧的是「定慧均平」,内心当中这个寂静跟抉择、抉择跟寂静要能够均等。如果我们「心」太「沉没」,就是你这个止太多,观慧太少了,心太沉没。有些人修行了一段时候以后,内心太沉没,内心没有法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用择法、精进、喜」来对治。「择法」就是起观,这个时候你可以诵诵经,或者是从经典当中,看到极乐世界个功德庄严,看佛菩萨的功德,让内心当中不要那么沉没。或者是「精进」,这个沉没可能是内心当中太懈怠,这个时候可以精进的对治。或者是「喜」,想想这个我现在心很沉没、很枯燥;但是当我成功以后到极乐世界,那个极乐世界的境界:宝树、楼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种种的身心自在,想想你未来的功德,让内心欢喜、让内心能够提起来,就是用这个「择法、精进、喜」来对治沉没。
如果我们内心太「浮动」了,就是这个观太多了。这个时候也要对治,「用除、舍、定」。这个「除」就是破除,用破除的方式,转念念佛把妄想破除掉;或者是「舍」,连破除都不要破除,当下放下,全部都放下;第三「定」,就是心一境性,心中安住在佛号当中无分别住,来对治这个「浮动」。总之就是使令这个止观能够「调和适中,名念觉分。」这个念觉支是一个总相,就是前面的六支在操作的时候一个标准,就是以这个「念」,用念来判断、来使令自己止观「均等」。这七觉支的操作,使令我们从内凡的加行位,到大乘的见道位,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