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页,「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
前面的七菩提分,是调整止观的内涵,使令我们止观均等,而达到见道位;这以下是从见道以后的一个修道位。这个八圣道分,就是八种随顺圣道的法门,就是这八个法门,使令我们能慢慢的趋向于圣道,叫做「八圣道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前面的七菩提分是「分分随宜」而用。换句话说,七菩提分的操作,它没有一定的次第,你止跟观失调了,才使用七菩提分来对治;但是这「八圣道分」是前前引生后后,这八个法是具足的,它是有一定的次第,前前引生后后,所以这个是不同的地方。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这个「正道」就是「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
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这个「行观」,简单讲就是「观行」,这观行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就是我空跟法空。《阿含经》的四念处,它这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讲到我空;《大般若经》《智度论》讲这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那是讲到我空跟法空,讲得彻底。所以我们在修我空、法空观慧的时候,它是无漏的,这个时候智慧是无漏的,就是它没有烦恼相应。前面的观慧,它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它要依止文字的引导。但是到了「八圣道分」这个「正见」现前,它这个时候观四谛──苦、集、灭、道四谛的时候,他不必假借文字,他这一念心直接跟真理相应,不必假借文字的引导,这现量的境界,所以他这个「见四谛分明」。
这个「四谛分明」在经典当中,有很现成的话说:阿罗汉或者见道位的菩萨,他们对四圣谛的看法就是:「苦正是苦、集正是集、灭正是灭、道正是道。」就是说整个三界的果报是苦,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只是一个仰信。这个果报体真的是苦吗?这苦果的来源,是来自内心的烦恼。这当中,离开了三界的果报体,还有一个寂静安乐的涅槃,而趋向于涅槃的,就是要修道。这个正见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如实的了知四谛,苦正是苦、集正是集、灭正是灭、道正是道,对四圣谛没有一点疑惑,完全通达明白,这个就是「正见」的光明现前,这个是无漏的智慧现前。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这个时候根据我空、法空的「无漏心相应」,他能够「思惟动发,觉知筹量」,继续的去思惟。这个「思惟」跟觉知是一个粗跟细的不同:思惟是比较粗浅的观察,「觉知」是对于法义更深入微细的观察,是这样的差别。使令我们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这个四圣谛要讲到深的时候,这个无作四谛,那是直趋大般涅槃的,所以为使这种无生四谛的真理不断的增长,趋向于「大」般「涅槃」,叫「正思惟」。
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这个时候,也是「无漏慧」相应,破除我们出家的「四」种「邪命」。这四种邪命我不说明,大家看看注解就知道。这跟「口业」有关的四种邪命。「摄诸口业」安「住」在「正语」当「中」,这是「正语」。这个八正道,这个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的部分;前面是属于慧,它是由慧来摄持戒法。圣人的戒法,是有道共戒,有这个智慧来摄持。这个地方的「正语」,是「口业」。
古人说:我们一个人从你讲话的口气当中,就能够判断你这个人吉凶祸福,也不用算命、也不要排紫微斗数,就跟你讲几句话,就知道你这个人是吉凶祸福。怎么知道呢?说你这个人讲话很刻薄,虽然你走得很正,但是你对别人的缺点,那种批评非常尖锐。他说:你这个人不用算命,你一定是一个薄福之人。有些人他就是很厚道,他对别人就是含蓄,点到为止。讲话比较厚道的,这个人一定是有福报之人。所以古德一再劝勉我们:「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就是我们面对自己的烦恼,应该像秋天的气息,肃杀之气;但是为人处世、对别人的缺点,带一点厚道,带一点的宽厚包容,就像春风吹过来,百花盛开,这样子就是为自己栽培福报。所以这个口业也很重要。
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前面是「摄除口业」,这是「摄除身业」,就是去「除身」的「邪业」。这个地方的「邪业」,我去查注解,说这是圣人的境界,这个色身怎么还会有杀盗淫的境界呢?他这个地方是讲习气、一种微细的习气。就是他已经入了大乘见道位以后,他对根本的戒法是不会违犯;但是对微细的戒法、还有根本戒的习气,他还是要慢慢的调伏,这个就是「正业」。
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这个是「通除三业」的「五种邪命」,安住在「正命」当中。这个地方是针对出家人来说。出家人的正命就是「乞士」。佛陀规定这个出家人,不管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你不可从事生产事业。那你做什么事呢?就是做一个「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你要用乞食的方法来过活。如果你假借其他的因缘来赚钱、来得到利养,这都是属于邪命。这当中有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奇特。
二、自说功德
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
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第一个「诈现异相奇特」,这是属于身业的邪命。就是说你这个出家衣服也不好好的穿,穿这个奇装异服、留长长的头发、长长的胡须,一副很奇怪的样子。用这样奇怪的样子,来获得居士的供养,这个就是邪命,这个是属于身业。第二个「自说功德」,你在居士面前赞叹自己:你看我持戒多么的庄严、我经常能够修习禅定、我通达什么种经论,赞叹自己戒定慧的功德。使令居士来护持你、供养你,这个也是属于邪命。第三个「占相吉凶,为人说法。」你为人家卜卦、占相吉凶,然后依止这样来获取利养,这个也是属于邪命。
第四个「高声现威令人敬畏」,在大众当中讲话,故意现出高声,声音放大,现出有威严的样子,使令人家敬畏,使令人家供养你,这个也是属于邪命。这三个都是属于口业所收摄──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这是口业。第五个「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个是属于意业。你在居士面前赞叹说:你看某某居士他供养我多少钱、他供养我什么东西。这样来引起别人的供养,这个也是邪命。这五种邪命,包括身口意三业,这个都是应该要破除的。
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这个时候,「以无漏慧相应」,能够专一的相续在圣道当中继续的用功,「修」习 大般「涅槃道」,这个叫做「正精进」。再看「正念」:
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跟无漏慧相应的一个念心所,经常能够忆「念正道」,这个正道主要是智慧,能够趋向涅槃,正式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的是智慧。但是这当中也要有一些「助道法」,就是持戒、修福,这个是助道。你经常忆念这个正道、助道,这个就是「正念」。这个正念,不管是圣人、不管是凡夫,只要你是修行人,都很重要。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不管是外在的环境、不管是人事的因缘,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随顺我们的心意。换句话说,我们要得到安乐,我们不可能把外在的境界都安排得很适当,不可能。这怎么说呢?因为:「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你心中的烦恼障碍,跟你的妄想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生起烦恼,第一件事情就是调伏你自己,不要去找任何的理由,而把这个问题归罪给别人。你往这个方向去处理,你只会把你的烦恼扩大。所以说我们要求自己内心当中安住,别人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情。所以这个修行人,就是善护其心,好好的保护你的内心。所以这个正念,就是说你的重点在调伏你的妄想,而不是去改变外在的环境,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在这个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无漏慧相应」,这个是「正定」。
这个是八正道的修学次第,它是先有正见的智慧,然后引生正戒、然后引生正定,它生起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在《大智度论》当中,把七科道品之间的关系讲出一个譬喻说:四念处就像种子一样,真正能够生起水果是种子,就是四念处。整个大小乘调伏爱见烦恼,主要的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它是种子,它是一个亲因缘。你把这个种子放在泥土当中去栽培、去浇水,这个是四正勤,就是不断的去栽培它,不断的去破恶生善,这个就是四正勤,在土地当中栽培。四如意足就是发芽,这个种子慢慢慢慢在你内心当中发芽了,有一点生机了,这个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一个种子的发芽。
这个五根,就是它不但发芽了,它生起一个坚固的根,牢牢的在地上安住。就是这个时候,你对四念处的信心,精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在你内心当中已经生起了一个根,根深蒂固了,不容易拔除,这四种智慧在你内心当中,已经不容易消灭了,这五根。五力就是进一步的生起茎跟叶,这个茎就是树干,还有这个枝叶,这是五力,那当然更有力量了。
七菩提分就是开花,就是枝叶开始开花了,有这个花香了,这是见道位,你已经能够闻到圣道的功德。八圣道分就是结果,当然是先开花再结果的,就是有水果吃了,能够享用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功德。这个就是《大智度论》以一棵道场树,就是一棵树的整个生长过程,来比喻七科道品。我们也可以从这样的过程,知道整个七科道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看《讲义》第四十页。蕅益大师的一个「料简」,作一个差别的说明。先「料简四教」,把四教的差别相加以说明。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这个「道品」,假设我们是依「生灭四谛」而修。这个四谛,它是在讲一个因缘所现的相貌。我们说真谛、俗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从真谛的角度,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从因缘上观察,它就必须建立染净的因果,亦名为假名。所以这个四圣谛的苦集二谛,是讲杂染的因果;灭道二谛,是讲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四圣谛就是讲缘起。
这个「藏教」的人,对于四谛的看法是生灭性的,因为藏教所禀持的真理是我空、法有,他认为生命体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染净的法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生死跟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没有「生死即涅槃」这回事情。换句话说,生死跟涅槃是互相对立的。涅槃的法生起,生死就不存在;生死的法生起,涅槃就不存在。所以他对四谛的认识是生灭的四谛,一个法生起,另一个法是灭掉,互相递夺的,这个藏教对四谛是这样的看法。
「通教」人对「四谛」的看法是「无生」,因为通教的人是根据般若的思想,他认为我空、法也空。所以染净诸法在法空的思想来观察,这个生死、涅槃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无生」,就是说「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寂灭义。」什么是通教对寂灭的看法呢?就是「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它从来没有生起。生死这个法,从以前到现在没有生起。怎么会有呢?它是如梦如幻,它是一种虚妄相,涅槃也是虚妄相。所以这个通教人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是「无生」,认为这两个都是如梦如幻。当然如梦如幻,生死、涅槃就可以统一起来,生死即涅槃。所以这个就为未来大乘思想铺路,为后来铺路。
「别教」对「四谛」的看法是「无量四谛」。因为前面两教的四谛法,完全建立在业感缘起;这个别教的四谛法门,它有业感、也有心识,它说这个心有阿赖耶识(业识),阿赖耶识能够受业力的熏习而有变化。当我们创造了杂染的业,阿赖耶识它就变化生死的境界出现。当我们栽培无漏戒定慧的业来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出现了涅槃的境界。这当中有业、也有心识,这是「无量四谛」。
这个「无量」就是无量的差别,它这个四谛法门,苦集有无量的差别。前面的苦集,但讲三界的生死,三界的因果。到了别教的四谛法,这个苦、集二谛是通植九界的因果,就是九法界都是苦,是不随顺真如佛性都是苦。这些苦是怎么来的呢?是无明妄想而来。集,包括三界的烦恼,也包括界外的烦恼。所以这个别教的四谛,在观察染净因果,就看得更广大,这个范围更广大,看到十法界的染净因果。
「圆教」的是「无作四谛」,就更高明了。因为前面的藏、通两教,是约业感。别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也包括了业力、也包括了心识。这个「圆教」完全是讲心,不讲业,讲当下。这个「无作」两个字,你要弄明白,才能够知道圆教的看法。什么叫做「无作」呢?就是整个染净的因果,完全是称性而起的,没有一个造作者。说怎么会有死呢?因为真如在迷,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怎么会有涅槃呢?一念的悟,轮回顿息。就是都是一个真如本性,离开了真如本性,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这个圆教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那是非常微妙的,就在你一念之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