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2集 (第2/2页)

关于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看「附表」第「六」:「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种三「不退」的功德呢?智者大师根据净土的经论,在《净土十疑论》当中提出五点,来解释这个不退的因缘。
  
  第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这个不退跟弥陀因地的发愿有关系。弥陀的四十八愿,在慧远大师(这个慧远大师不是晋朝的慧远大师,是隋朝做《无量寿经义疏》的慧远大师。)他说这个四十八愿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个是「摄法身愿」,第二个是「摄净土愿」,第三个是「摄众生愿」。前面是阿弥陀佛自己的功德,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以后,他的正报要怎么庄严法,他的国土要怎么庄严法?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最后一个是摄众生愿,他这种功德对众生有什么好处?你见闻觉知有什么好处?所以说,我们今天到极乐世界的三不退,跟弥陀的愿力有关,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光普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跟佛的光明有关系。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更广大,「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光普照」,使令我们的「菩提心」能够「增进」,这个是「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净光照我的色身,慈誓摄我这一念心,所以使令我们身心「不退」。这个是约佛宝来说,佛宝的功德。
  
  其次是约法宝。「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这是法宝的力量。在娑婆世界我们听闻佛法,要「人能弘道」,要人。但是极乐世界,它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比如说这个八功德水,我们在那个地方喝喝八功德水,不但是甘美,喝了八功德水以后,菩提心还增长;或者听这个鸟,这个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或者是「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水、鸟、树林」,有情、无情「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尤其是在极乐世界,它那个法宝的力量特别的强,不但是人弘道,整个五尘说法,增长我们的正念。你到极乐世界,你的见闻觉知都是增长正念的,这是第二个,法宝的力量。
  
  第三个「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第四个「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僧宝。就是我们能够在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以为同参道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这个僧宝、僧团是很重要的。我想我们诸位也可以稍微观察一下:我们还没出家之前,认识一些居士,你会发觉居士的进步很困难、很困难。居士要十年前看他是这样子,十年后还是保持原状,就很难得,这个人肯定是有在做定课,不要说进步。因为他的恶因缘太多。居士的境界,在家庭当中,不是爱就是恨,恶因缘特别多。
  
  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九种余报,其中有一个余报: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的时候,佛的威德,使令这个国王、大臣都归依了佛法。外道就嫉妒了,外道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可是生活不下去了,大家都供养三宝,不供养我们外道了。外道就集合起来:我们一定要想个办法,把三宝给破坏掉。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一个计划,有个办法,如是如是。但是要有一个人牺牲。谁能够牺牲呢?这个外道的僧团当中有一个女众叫孙陀利,长得很庄严,她说:我可以牺牲,我为我的教团牺牲生命没关系。她就照着这个计划去做了,平常打扮的花枝招展,经常往祇树给孤独园听闻佛法,经常到祇树给孤独园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外道就把她给杀死,杀死以后就埋在祇树给孤独园的一棵树下。
  
  外道就说了:我们一个道友不见了。但是有人说:她这段时间经常亲近佛陀,我们要找找看。这外道就带了一大堆人去,诶,果然就找到了。找到了就把她的尸体挖出来,就带了尸体在街上游行,说:你看这个瞿昙说他有正法,你看做出这种事情来!就种种的毁谤。
  
  种种的毁谤,当然这居士当中,对佛法有信心的,不动,知道这是你外道自己在毁谤;但是有些人对佛法没有信心的,就开始动摇、怀疑了。那比丘到街道去托钵的时候,就托不到钵了,空钵而回。听到外面的讥嫌,说:这个释迦牟尼佛,你看做出这样的事情出来,跟她发生问题以后,还把她给杀死了。就毁谤佛陀。
  
  毁谤佛陀以后,比丘就白告佛陀,佛陀说:这件事情七天以后,自然就消失掉了,不必去回应它。比丘就说:佛陀啊!你老人家所有的罪障都消灭了,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怎么还会有这种余报呢?佛陀说:这个死者孙陀利跟我的因缘很深。(呵──)怎么回事呢?说: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我是一个男居士,我那个时候名字叫净眼(清净的净,眼睛的眼),我认识一个女众叫露相(发露的露,相状的相),这个露相特别的庄严。两个人的感情很好,经常工作之余就去外面郊游。但是露相后来又认识了一个男朋友,净眼就嫉妒了,找她谈判。谈判不成,一气之下,就失手把她给杀死了。杀死了以后,他说:从那以后,露相生生世世与我作对(哈──);到现在我成佛了,她还是不放过我,还为我做障道因缘。
  
  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有时候我们静下来想:我们在三界生死当中,不应该今生才学佛!(哈──)那多生多劫的学佛,为什么现在还是这种境界呢?还出不去呢?这个障道的因缘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
  
  这个恶因缘还不是很厉害,这个爱因缘也是很厉害,这个软贼。你要修行,它用恩爱迷情来障碍你。今生他障碍你,下一辈子换你障碍他,这个生生世世爱恨的蜘蛛网越结越深,谁都不要出去,就是这样子。所以这娑婆世界,这个逆水中的鱼,在这个强大爱恨的逆流当中,你要增上是不容易的,真正不容易。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应该要怎么样呢?要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小止观》说:刚开始修小止观的人,不可以跟一般凡夫住在一起。因为他那个爱恨的境界会障你的道。所以它那个五方便:持戒、精进,最后近善知识。这个近善知识,就是你要跟同参道友住在一起。你修止观,他也修止观;你不修止观,他在那边看电视(哈──),你就修不下去了,到最后你就陪他去看了。所以这个外在的因缘也是很重要。
  
  极乐世界的外在因缘,「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这是不退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修行,我也修行,大家都修行。
  
  第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前面是三宝的加持,这是讲到「寿命」,这个寿命也很重要。
  
  我们三界的生死,这个报障……,说你二十岁开始修行,八十岁死掉,修了六十年,功夫正好相应纯熟的时候,死掉了。死掉以后又做人,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又是一个颠颠倒倒的境界。等到你二十岁,又被找出来修行,修到八十岁又死掉!这个功夫不能累积,被这个死亡给隔绝住了。
  
  就像你烧开水,用开水去烧,诶,好不容易发出声响,快要滚了,关掉。关掉经过一个小时以后又冷掉了,冷掉了又打开,快滚了又关掉了。你一辈不能把水煮开。就是你这个修行没办法相续。
  
  极乐世界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寿命永劫,这也是一个重点。「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你有足够的时间成佛,所以它也是一个不退转的因素,这个寿命的长。智者大师他提出五点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圆证三不退呢?有三宝的加持,还有寿命的长。好,这个是讲到「一生补佛」。最后是「较量力用」,看最后一段: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这一段是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总结。前面所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力用呢,有往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种功德「力用」,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那些人天的境界,你说他是凡夫,但是他的果报受用四土,他也能够受用实相庄严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他内心当中也圆证三不退。但是你说他是圣人,他又没有断烦恼!
  
  所以极乐世界很难判教。你说他是凡夫,他又受用四土、圆证三不退;你说他是圣人,他又未断烦恼。所以蕅益大师在后面说:极乐世界虽然是三根普被,它所加被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四土的众生都摄受了。但是极乐世界的殊胜是在凡圣同居土,特别的殊胜。这个是「千经万论」十方佛土所没有的。
  
  这样子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来比较,「较比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你在娑婆世界凭自力的法门,你不仰仗外在环境的摄受,你刚开始要顿悟正因、要明白佛性的道理,你要能够在你这一念杂七杂八的心中,找出原来你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这要费很多很多的时间。这在经论当中,就要下「十年寒窗」的时间,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样子「仅为出尘阶渐」,这个只是你修行的基础。
  
  所以蕅益大师说:明白佛性,就表示你有资格修行而已。应该怎么办呢?「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你生生世世都不能出差错,才保证你能够直趋于佛道。只要一出差错,只要你一到三恶道去,那不得了。你得到三恶道的果报,那特别愚痴,出来以后,你的善根那影响很大,那个遮障,这太阳当中,一层厚厚的云层把你遮住了。所以你要生生世世不退,才能够直趋于佛道的。这样一比较起来,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矣」。「宗教」的修行人,你为什么不想一想啊,为什么不想一想!
  
  这事情是这样子的:就是我们凡夫啊,也不能到涅槃去,有这个集谛,有集谛就招感苦谛,有这个业力就不能到涅槃去。不能到涅槃去,只好流转。
  
  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我们还没有到涅槃之前,这个流转生死不是唯一的选择。就是说我们一个学佛的人,我们相信有来生,是的。你来生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继续流转,反正随业流转,我们是什么业力,我善业就到人天流转,恶业到三恶道流转,管它去的,随业流转,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静下来思考一下:你下辈子要去哪里?「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这件事情你应该稍微考虑一下,你下辈子要去哪里?如果你选择净土带业往生,那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往生四土,你在那个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有这四土的安乐境界;第二个能够圆证三不退,这种安乐当中,念念之间能够增长无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师说:「宗教之士,如何勿思!」你应该为你未来的生命,好好的想一想,作出一个明确的抉择,是这个意思。
  
  好,前面是讲「五重玄义」的第四科「明力用」,讲到本经的力用,往生不退。
  
  看第五段「明教相」: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第「五」的「教相」是「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本经是无问自说,是佛陀「彻底」的「大慈」悲心「所加持」的,「能」够使「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此法门,能够「径登不退」,在一生当中成就三不退转。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当来经法灭尽」的时候,所有的经典灭掉了,佛陀独「留此」阿弥陀「经」,在这个末法业障深重的凡夫当中,「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赞叹这部经的修行法门,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所以作一个总结: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本经是两部经的和合,一部是《华严经》,一个是《法华经》。所以我们进入主题的时候,我们会发觉:在本经当中,有一种是讲到佛菩萨的功德,一个所缘境,讲到念佛一个所缘,就「华严」。万善为华,万德为果,这无量无边的华,来庄严无量无边的果地庄严,它那个依报、正报的庄严,这个《华严经》的境界。第二「法华」,《法华经》是讲心力不可思议,讲自性功德力。
  
  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的内涵:一个是能念的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法华经》偏重在心性的探讨。其次,我们所念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句佛号总持极乐世界所有依正庄严的功德,这叫《华严经》的境界。可以说「一切诸佛之心要」,一切「菩萨万行」的指「南」,都「不出于此矣」。自利利他,不离开信、愿、持名。「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有「智」慧的人,你应该可以明白的。这是讲到「五重玄义」的内涵。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他这个常寂光土是分证。它是这样子,成佛啊,为什么极乐世界不能成佛?《法华经》讲:成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就法身佛,一个是成就应化身佛。以成就法身佛这一部分来说,极乐世界它有资格成就法身佛,初地就成就法身佛。但是应身佛就要等待因缘。如果你这个人在三界已经流转很久了,已经跟很多很多人都结下善根,而你这些眷属的善根都成熟了,那你也很快能够成就应身佛,你很可能就到哪一个国土,刚好是你的眷属的善根成熟,你就在那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初地就有这种能力。
  
  这个成就应身佛要有因缘,如果你今生还是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仰仗一点大乘的善根,临终蒙佛开示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的心情,你也不急着跟众生结缘,一直在那个地方待到等觉菩萨,那你要成就应化身就慢了(呵──),就比较慢了。你一定要回入娑婆度有情,来到娑婆世界,你还不能成就应化身的。干什么呢?来做他的儿子、做他的父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他解脱。你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跟众生结缘。
  
  因为你成就佛身,那是特别尊贵,你可想而知。你在这个娑婆世界示现佛身,结果你说法没有人来听(呵──),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啊!没有人做你的弟子,你看,「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成就这种眷属的因缘,不能示现成佛的,你只能够现菩萨身、现凡夫身。
  
  所以成就应化身的因缘要很特别,每一期每一期的应化身都有他的因缘。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八千次,每一次的因缘都不同,每一次的名号都不同。所以,如果说在极乐世界成就法身佛,那不难。我们看前面的上品,有些人三七日、一七日就成就初地了。但是成就应化身,当然你应化身不能在极乐世界就应化,一个地方只能一个佛,两个佛那听谁的呢?
  
  你到极乐世界,你做两件事情,一般来说,这个法身菩萨他是上求、下化同时做,他同时候能够亲近十方诸佛,同时候能够从本垂迹,到十方世界广度有缘的众生,跟众生结缘。一方面使令众生善根成熟,成熟众生;一方面累积他未来成佛的净土。成佛众生、庄严净土,做两件事情。不过那个时候,法身菩萨跟我们现在苦苦恼恼的境界,那就不一样了。那是有方便力,有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在摄持你,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碍你,不能使你退转。
  
  所以龙树菩萨说:这个凡夫菩萨求生净土有一个困难,就像一只小象。小象呢…有这个毒箭,凡夫的境界,不是爱就是恨,爱恨的毒箭七射八射,就把这个象给射死了(呵──),退转了。你要是成就初地菩萨,六牙白象,毒箭所不能射,就有这种力量。所以蕅益大师就劝我们说:这个「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身为一个凡夫的修行人,对于未来的前途,应该要好好的想一想,好好的想一想。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