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2集 (第1/2页)

请打开《讲义》第十二页,「别明力用」,这一段是各别说明本经的力用。那本经的力用有两部分:第一个是往生,往生四种净土;第二个是不退。往生这一部分我们讲过了,这以下讲到「不退」。
  
  这个「不退」的意思,是指我们修学佛法所成就的戒定慧功德,能够不退转。佛法的意思,说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它的情况是剎那剎那生灭,恒转如瀑流。说我们这一念心,就像一个快速的水流,虽然它恒常相续,但是它可也是前后前后的变化。
  
  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经常安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发了菩提心,或者持戒、或者修定、或者能够把一部经背起来思惟法义。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跟戒定慧的功德,它是会退转的。因为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它是会扰动的、不安的,经常会有退转的因缘,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困难,这个退转的因缘当然很多:
  
  第一个烦恼。内心当中有烦恼活动的时候,就障碍你前进了;或者是你有罪业,你这个罪业刚好起现行了;或者这个果报体老、病、死,这个果报体有老的情况、病的情况、死亡的情况。这个时候你的戒定慧,就会受到破坏。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这种清净的力量,经常会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罪业、果报体的障碍,就有这个退转的因缘。那极乐世界它的一个殊胜处,它有不退转的功德。
  
  这个「不退」有「四」种。我们根据它的生起次第,先讲「位不退」。
  
  「位不退」这个「位」,指的是无漏的圣位。这个无漏圣位,是说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有这种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这种无漏的五分法身。这种五分法身,在他的内心当中是不会退转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戒身」,要是以圣道的情况来说,要初果以上的圣人。初果以上的圣人,他的戒体,有圣道的力量加持,我空的智慧加持,叫做道共戒,这个戒当中有这个道的摄持。
  
  这个道共戒有什么力量呢?说这个初果的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没有到净土去了,在三界流转,流转在一个杀猪、杀羊的屠夫家庭里面。父母亲命令他去杀猪、杀羊,他宁死不从。虽然他没有遇到佛法,他也忘掉他过去是个修行人,但是他面对杀生这种事业,他自然就能够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他自然会排斥。你问他:你为什么不杀羊?他讲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他就是不杀。他那个戒身,有这道的力量,不会退转。你再怎么用什么恶因缘去刺激他,他法尔不会破戒,这个就是位不退。他内心这种无漏的圣位,永远不会退失掉。这个是约一般通途,要初果以上。
  
  站在净土的角度,「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说这个人是一个带了罪业往生的凡夫,在凡圣同居土「莲华托质」(这个连字加一个草字头),在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不是胞胎的。永远离开这种退转的功德,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戒定慧,永远不会退失。永远不会退失的意思,从诸行无常的角度来观,就是你不断的进步,没有一个情况是保持不动的,就是你经常会增上,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行不退」。这个「行不退」的「行」是指菩萨之行,这种发菩提心所生起的这种六波罗蜜的利他妙行,他不退转。前面的位不退偏重在自利的功德,自受用的功德。这个菩萨行是一种利他的功德。它的内涵,「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这种情况按照通途的法门要到七住,别教的七住菩萨断「见思」烦恼。
  
  这个菩提心的生起,我们讲说:「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种利益有情这样的一种心情,这个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我们凡夫的一种爱着我的一种自私心里。我们凡夫的这种我执,就会引生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执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我们就很难去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菩提心会退转,主要的是被我们心中的无明破坏。我们我执一重的时候,就把我们曾经在佛堂当中所发的愿给破坏掉。
  
  但是这个七住的菩萨,把我执给破坏了以后,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就坚固的现前。在《摄论》上说:这个七住菩萨,一个没有我的菩萨,他跟我空相应的一个菩萨,他观察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已经起火了,炽然如火;他还是愿意到三界的火宅里面度众生,这个火不能障碍他。这个行不退的菩萨,他有这种境界,他对这种身心的爱着已经消失了,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众生的苦而已。
  
  所以这个行不退,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难。因为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种自利,你自己去防非止恶,这个还不是很难;这个行不退,要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不容易了。所以有烦恼的众生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一定要「见思」脱「落」以后,「尘沙」也「破」了一部分,这个尘沙是破所知障,这个观察众生根机差别的这种障碍。「生」到「方便」有余「土」,「进趋极果」,这个是「行不退」。
  
  第「三」个「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念」指的是中道的正念不退转。凡夫是执着有,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所,这是有相的分别;二乘人是偏空,他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只有菩萨能够合乎中道正念。
  
  这个中道正念简单的说,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中道的正念在经论上说:这个念不退的菩萨,初地分证,八地圆满。这个分证跟圆满怎么分别呢?说这个初地菩萨,他要入观的时候,他我空观、法空观现前的时候,他能够跟中道正念相应,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他一出观的时候,他就有困难,他利益有情的时候,就像唯识学上说:「极喜初心平等性,俱生犹自现缠眠。」他内心当中俱生微细的烦恼,就会干扰他,他对众生还是会有一些法执,还是会有一些爱着。但是他一回到佛堂一入观的时候,他爱着的烦恼心又停止下来。
  
  所以说这个初地菩萨他的念不退,只是在他入观的时候;他出观的时候,有时候会偏重在空、有时候偏重在有,还是很难去平衡他空有的境界。要到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我恒摧」,把这俱生的烦恼给破坏了。那八地菩萨,不管是入观、出观,他内心当中都是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这个念不退,真正到念不退要到八地以上,「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就是「实报」跟常「寂光」土。我们讲圆证三不退,是约着往生以后的情形。就是说我们往生到四土以后,每一土都具足三不退,这个后面会说明。一般的说法,是讲圆证三不退。
  
  但是蕅益大师又提出另外一个叫做「毕竟不退」。这个「毕竟不退」是约着没有往生的情况,就是说我念阿弥陀佛,但是我又不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这个佛号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就有「毕竟不退」的意义。我们看:
  
  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说假设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临命终的时候有差错了,就起了颠倒,没有往生。没有往生的话,我们今生念佛不是白费了吗?不白费!就是还有一种「毕竟」的功德存在。
  
  他说:你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有六种情况:第一个「至心、散心」:你很至诚恳切的心,很专心的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是散乱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又是打妄想、又是念佛,散心。或者是「有心、无心」:你内心当中真正有信愿,有这样的作意在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心要念佛,你看到别人念佛,你也念几句,你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信愿,叫无心念佛。或者是「解」、或者「不解」:你能够理解弥陀的本愿,能够理解名号的功德,知道「名以召德」;或者是不理解。都没有关系,只要是「弥陀」的「名号」、「或」者是「六方」诸「佛」的「名」号、或者是本「经」的经题,这三种任何一个,「一经于耳」,它能够假借这个声音的传布,把这个声音进入到你的耳根,他的意思就是进入到你的心中,假借耳根,这个法宝入到心中。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就算是你在千万劫流转当中,你总有一生会因为你曾经栽培的这个善根,「因斯」就依止这个法宝的力量,而度脱生死。
  
  这种情况,他讲出两个譬喻,来解释什么叫做「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第一个「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这个「涂毒鼓」是古时候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就是把毒药涂在鼓上面,然后你把鼓敲响,这个毒药它就能随顺这个声音散布出去,不管是近的人、远的人,一听到这个声音,「远近皆丧」,虽然不是马上死亡,但是迟早一定会死亡。不管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只要你能够闻,你听这个鼓的声音,这个毒药就进到你的身体里面去。这个是约破恶。说万德洪名在心中,只要这个佛号进入你心中,它就有一种破恶的力量,它就能灭除你无量的生死罪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前面的「闻涂毒鼓」是破恶,这个是约生善。我们吃到这个「金刚」钻石,虽然吃得很少,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后天吃一点,但是这个金刚有一个好处,它有一种不退转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胃里面的胃酸,它没有办法去消化这个金刚,没办法。就是说它一进去以后,它永远存在了。你今天吃一点金刚、你明天吃一点金刚,它是怎么样呢?「决定不消」。这种功德力,不会因为你造罪业、堕落,而这个佛号的善根,不会退失的,它决定不消,这种生善的功德,这个就是「毕竟不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在三归依的时候,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但正式的归依是归依法。这个归依法,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两点:第一个是归依清净法界,就是大般涅槃,这是第一个归依境;第二个,你还要归依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说虽然它不是清净法界,但是它是它的等流正法。
  
  这个智者大师讲得更明白,说我们归依实法、也归依权法。约实法来说,我们所归依的是佛的大般涅槃,但是佛的大般涅槃是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那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内心当中,安住在这种甚深的法性三昧,那是佛陀自受用的。我们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是什么呢?就从这个大般涅槃当中,所流露出来的这些法宝、这些语言文字,我们能够接触的。所以说,我们刚开始栽培善根,还得从有相的这个名号来栽培起,是这个意思。
  
  你看《维摩诘经》也是有这种情况。《维摩诘经》它是度化二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维摩诘居士托病弘道,文殊师利菩萨带了一大群阿罗汉的声闻弟子去参访、慰问。慰问的时候,维摩诘居士这个丈室,它里面来多少人都能够坐得下。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就到十方佛土去请菩萨的金刚宝座,三万由旬这么高,就请大家升座。菩萨就升座,但阿罗汉爬不上去。阿罗汉爬不上去,看了就是很不庄严的境界。维摩诘居士就说:你们应该要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能够上去。他们就:「南无释迦牟尼佛」,乘佛威神力就升上去了。
  
  升上去以后,维摩诘居士就跟文殊师利菩萨两个就谈论「不二法门」。听了一段时间以后,舍利弗尊者就开始看外面:唉呀!不要过午才好,这个时间快到了,要吃饭了。维摩诘居士知道吃饭时间到了,就到香积佛国拿了一桶饭过来。阿罗汉心里打妄想说:我们这么多人,这一桶饭不知道够不够吃啊?维摩诘居士就说: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饭都是吃不尽的。就分给大家吃。
  
  吃完饭以后,这个香积国的饭有两个特色:第一个,他吃下去以后,它饭的营养散发香气,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香气,大乘的香气。这种香气七天就消失掉了,随着营养就消失掉了。第二种功德就毕竟不消了,他说第二种,就是这个饭你吃进去以后,有一种力量在,就是它有一种功德,就是说「要到发菩提心,势力乃消。」就是说,你只要吃了这碗饭,你就有一种力量要发菩提心(呵──),这种力量。除非你发菩提心,要不然这个营养还是在的,有这种境界的。
  
  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力,他能够把他的功德摄持在这种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为实施权。阿弥陀佛名号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在这个佛号当中,就算你不想往生,或者你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一点差错没有往生;但是你也不要灰心,你曾经在念佛堂所栽培的佛号,它是什么境界呢?「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是这种境界。
  
  我们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念佛有时候是有一点枯燥;但是我们读一读祖师的开示,会给我们一些鼓励的作用。我们在念佛当中,念念之间,成就大乘的善根,「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事实上是功不唐捐的。这个叫做毕竟不退,蕅益大师特别提醒我们它有这种功德。这个「毕竟不退」是约没有往生的情况。假设我们能够往生,那当然是「执持登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这一段是说「别明力用」。
  
  最后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一个「较判」,把这个「力用」作一个总结,先看「指出力用」: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假设我们今天把四土当中最低的凡圣同居土拿出来说明,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带业往生,还带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带了通身罪业。临命终的时候,信、愿、持名,蒙佛接引到「同居」土,成就位不退。这样子都能够跟一生「补处」菩萨在一起,也能够「一生必补佛位」,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就能够成就等觉菩萨的阶位。这极乐世界不能成佛的,一世无二佛,到极乐世界能够到达等觉菩萨,要成佛还要到凡夫的世界。这个当中所谓的「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这下面一段解释了:
  
  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个是引用经文,在经文当中的「正宗分」,蕅益大师分成三段:信、愿、持名。
  
  第一个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广泛的讲到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个信心主要是深信三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就,这叫做启信。
  
  第二段「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前面讲到依正二报以后,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理由要我们往生。什么理由呢?第一个就是「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补佛;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释迦牟尼佛把前面的依正庄严作出两个总结,就是这两个理由,所以我劝你们往生。
  
  第一个「上善一处」,所谓的「上善一处」是说你「生」在「同居」土,事实上是「横生上三土」。
  
  这个我们解释一下。一般的国土,乃至我们娑婆世界的国土,是一个竖的。这个竖的国土它是一个法界,人跟人之间,譬如说我们跟鬼神是有界限的,鬼神的依正二报我们不能受用,鬼神也不能受用我们的依正二报,这个土跟土之间彼此不能够互相受用。但极乐世界的土,四土当中,它彼此能够受用的,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是带业到凡圣同居土,我们还是可以去受用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的境界,是有这种境界。比如说我们看一个情况可以看得出来,《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的宝树,它每一个宝树的树叶当中,比如我现在要去听弥勒菩萨说法,但是我又不想去。我不想去,但是我很想听,那在极乐世界的宝树当中,它能够现出十方诸佛的国土,在那个地方看到十方诸佛的说法。
  
  这种国土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那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种互含互摄的实报庄严土。它能够从「于一毫端现宝王剎,住微尘里转大**」,那都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你读读《无量寿经》可以看出来,那极乐世界的庄严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的,那四土是互含互摄的、四土是互含互摄的。所以说这个是约着果报的受用,有这种情况。
  
  第二个约正念的功德。能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你往生的话,都能够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就是说虽然你是位不退,但事实上是圆证三不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