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第2/2页)

佛陀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四谛法门,「赞叹出家」的功德,能够「离苦」得乐。他听了以后,特别的契机,内心感到安慰、感到不颠倒。这个时候「身坐莲华台,拜佛即往生。」他就发现自己坐在莲华台上,感激佛陀的慈悲接引,他就拜下去,一拜下去以后,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一「到」的时候,「华」就「开」了,一下子华就开了。
  
  看这个「华开」,我看《观经》的内涵,就跟你一个人罪障的厚薄有关、跟你的罪障厚薄有关系。这个罪障厚的人,他的莲华会开得慢一点;罪障薄一点的人,莲华会开得快一点。
  
  不过莲华开了以后,见到佛陀是说大乘法、小乘法,那是根机的差别。
  
  我们看佛陀为他说什么法:「华开见应佛,闻四谛法,即得阿罗汉道,具三明六通。」莲华开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应化身佛,佛陀为他说「四」圣「谛」的法门,告诉他:应该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谛法门。听闻以后,成就「阿罗汉道,具三明、六通」、八解脱。所以本经上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事实上极乐世界摄受的根机,它没有摄受三乘根机。我们看《法华经》,十方诸佛的国土,有很多的国土都讲三乘法,以一佛乘分别说三,摄受三乘根性的人。乃至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应化,他的弟子也有三乘根性的人,有大乘的文殊、普贤菩萨,小乘有舍利弗、目犍连尊者,有三乘根性。
  
  但是事实上,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二乘种不生」,这个时候为什么会有阿罗汉呢?因为中品的人是一个小乘的凡夫,他生生世世所串习的小乘善根特别的强。虽然临命终之前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识开导,回小向大;但是他小乘的等流习性势力太强,所以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一佛乘分别说三」,为他说小乘法,先证得小乘果。但是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事实上也可以说是大乘的菩萨,是这个意思。
  
  看中品中生,「钝根回大声闻,即信行人」。前面的声闻人是偏重在智慧,以智慧来修行;这以下是偏重在信心,「信行人」。「若一日一夜持八斋戒、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他持戒的功德就比较少分了,或者「一日一夜」,时间也比较少。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来迎。言:『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阿弥陀佛跟诸位眷属,看这个眷属对照前的意思来看,应该是比丘众现前。
  
  佛陀就赞叹说:你是一个世间上的「善人」,而且你能够「随顺诸佛」的「教」诲,这个地方偏重在持戒,你能够好好的持戒,威仪无缺,「我来迎」接你去。这个时候,这个人「身坐七宝莲华,坐已华合随佛往生。经」过「七日」,这个时候华「开」。「华开见佛,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华开见佛的时候,佛陀为他说四谛法门,证得初果,再经过半劫在极乐世界修行,才成就阿罗汉果,有这样的差别。
  
  再看「中」品「下」生。中品下生他的根机,是「一般修人天善法行者,有出离心」。这个人做了一些世间的慈善事业,但是他厌恶生死,他那种小乘的根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有出离心。
  
  那他的行法,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终遇善知识说『极乐』、『本愿』。」平常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看这个意思: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他才遇到大乘的善知识,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说弥陀的「本愿」功德。临命终的时候,「此中亦应有化佛接引等事,惟经文略而未言耳。」
  
  按照弥陀本愿的说法,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我们自己去的,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去的,一定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我们才能去,我们没有办法突破三界的业力。这三界的业力,一定要业尽情空才能够出去。所以我们今天要离开三界,一剎那间离五浊。凭什么能够一剎那间离五浊呢?凭的就是弥陀本愿的摄持。
  
  所以说,从义理上来判断,「应」该也是「有佛」来「接引」,只是「经文略而未言耳」。因为佛陀不来接引,谁都不能出去的。所以从这个义理上来看,应该是「略而未言耳」,是这样子的。这个时候,「闻法欢喜即生」,「经」过「七日」,这个时候莲华打「开」。莲「华」打「开」的时候,见到「观音及势至菩萨,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他也是听小乘法,先得小乘的初果,经过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这个中品的三种人,都是属于小乘根性的凡夫。
  
  看这个下品,下品是一个造恶的凡夫。看这个「下」品「上」生,「造下品十恶,不谤大乘,具正信者。」
  
  这个人不要说是学佛,连一般的世间善业都没有修习的,这个人是造恶业的,「下品十恶」。但是他的一个特色,他「不谤大乘」。这个不谤大乘通于下面两个:下中、下下,都是不谤大乘。对于佛法、对于业果是有一点信心。
  
  这个人什么时候开始遇到净土法门呢?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幸遇知识为说大乘经题,称『南无阿弥陀佛』,信愿往生。」为他说大乘的经题,或者讲一些大乘的要义,要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信愿往生。
  
  这个时候,「见三圣化佛来迎。『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菩萨现前。
  
  我们知道一个人造业了以后,这个造业的众生临命终会恐怖的、会不安的。我们平常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到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帐」,这个罪业的力量,会使令临命终的人恐怖不安,所以这个时候弥陀的开示慰导就非常重要了。当然我们平常遇到大善知识、遇到忏公师父的开示、威德,就觉得很受用。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佛来开示,那更不得了──佛陀的威德。
  
  一个造恶众生临终的恐怖,这个时候佛陀就说话了:「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不要怕,罪业消灭,我来迎接你。这个时候,这个恐怖的众生,一听到佛陀的开示慰导以后,就感到内心寂静,心也就不颠倒。这个时候,「乘宝莲华,随佛往生」,随顺佛陀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经」过「七七」四十九「日」莲华打「开」。打开的时候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观音、势至菩萨」,但是为「说甚深十二部经」,讲大乘经典。「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
  
  前面中品的众生,一生是持戒清净、不犯威仪;但是见到佛陀以后,佛陀是为他说小乘法,先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这个人是一个造恶的凡夫,但是见到佛陀以后,佛陀为说大乘法,经过十小劫,证得初地。所以天如禅师说得没错:
  
  说这个造恶的三品,都是多生多劫大乘善根的凡夫。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他流转三界中,这个会退转,遇到恶因缘就造恶业了。造恶业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触动了他大乘的善根,这个时候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是一个大乘善根,所以佛陀为他说大乘法,所以这个地方有些不同。
  
  看「下中」品,「造中品十恶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
  
  这个人是造中品的十恶,造这个恶业的时候,心力也特别的强,比前面的造恶强,特别的坚固。造了什么罪呢?犯了「五戒、八戒」,乃至破了比丘、比丘尼戒。这个造罪的凡夫,临命终的时候,那就有问题出现了。临「命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遇知识开示弥陀威德。」
  
  这个造了罪业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这个罪业、烦恼火,一开始是烦恼的火,就转成罪业火,转成果报火,「地狱」的「火」就现前了。当这个地狱火现前的时候,还没有投胎之前,善「知识」赶快为他开示,请他忏悔,说「弥陀」本愿的「威德」,这个时候念阿弥陀佛。这个经典上说:「具足十念」,念了十声,这个时候这个念佛的威德力,「化地狱猛火,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就在这十句的信、愿、持名的佛号当中,念念之间,就把「地狱」的「猛火」转成「清凉风」。这个风又能够「吹」很多很多的「天华」,天上的妙华。那每一株「华」当中,「有化佛菩萨」现前,「迎接此人」。在这一念之间,「往生七宝池莲华内。经六劫始开。」这个人罪业重了,罪业比前面重了。「华开见观音、势至菩萨,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已即发无上道心。」也是「观音、势至菩萨」现前「安慰」,「为」他「说大乘经典」,听了以后「即发无上」菩提「心」。
  
  不过这个地方的发菩提心,他不是始发,是重发,因为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这个人肯定是大乘善根的。
  
  我们如果经常去参加助念,你会发觉,一个临命终的人,你跟他讲什么,他不容易改变,凡夫的这个我执、我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改变的。不要说临命终的人,你看平常这个人,要是佛法的善根薄,你跟他开示佛法,他也不见得能够接受。但是临命终的人,在地狱猛火现前的时候,在这么短暂紧急的情况,居然遇到弥陀的本愿,马上能够接受、马上能够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人的大乘善根是很强的、大乘的善根是很强的。
  
  所以说,它这个地方所说的发无上道心,肯定不是刚开始发的,是重发的,再一次的熏习。
  
  看「下下」品,「造上品十恶者(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这个人的罪业特别的重,他造罪的时候,心也特别的猛利,不但造「十恶」,还造「五逆」,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和合僧,「具诸不善」,所有的恶业都干尽了。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为说妙法,令称佛号,具足十念。」为讲大乘妙法,使令他称念佛名。这个时候你念什么佛、念什么圣号、念什么咒都来不及了,赶快念阿弥陀佛,具足十念。
  
  这个时候「见金色莲华如大日轮,住其人前。」看到这个金莲华华就像太阳一样,就现在这个人前面。「于一念顷,往生七宝池莲华内。经十二劫始开。华开见观音、势至,为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即发菩提之心。」见到「观音、势至」菩萨的时候,「为说」明「诸法实相」,大乘的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就是万法唯是一心,这「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讲到业性本空,除灭他的罪法,那听到以后欢喜就发菩提心。
  
  这个地方「除灭罪法」,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台湾有一些居士,他提出说:这个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没有根据的,经典上没有说带业往生。换句话说,极乐世界这种清净的功德,你要消业才能往生。这时候有很多的法师、居士,写了很多的文章来回应。这个当中,主要的根据就在这段经文。
  
  因为一位净土的法师就提出来说:这个下品下生的经文当中,明白的讲到这个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经过十二小劫莲华开,开了以后观音、势至为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如果他不是带业往生,为什么要除灭罪法呢?既然除灭罪法,表示他内心当中有罪,要不然干嘛除灭罪法!佛法都是应病与药,有病才能够对治的。
  
  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证明这个往生的人,他是带业的,而且还带罪业的,带罪业往生的。所以这个除灭罪法,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这个是讲到下品的造恶凡夫。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在《无量寿经》当中,弥陀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在《无量寿经》当中的往生,是遮止五逆往生的,五逆是不能蒙佛摄受的,不能蒙十八愿摄受。但是在下品下生当中,居然有五逆的情况出现!我们看下品下生,在经文当中,他造「造上品十恶」,而且「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它也摄受五逆。
  
  这两部经典就有不同的地方。善导大师就提出说明,他说:这个《观经》的五逆,是已经忏悔的;前面《无量寿经》所说五逆不能往生,是约没有忏悔的,如果你五逆当中没有忏悔,正是遮止你往生。《观经》里面的五逆是说:他临命终已经忏悔。善导大师说: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既然是忏悔了,那我们就不能说他有五逆的罪业,因为他已经忏悔,这个时候他的业就转了。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因为约着忏悔、不忏悔来看这个情况。
  
  最后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五逆的忏悔是可以摄受的,但是毁谤大乘、毁谤正法这就不能接受了。因为毁谤大乘,这个人是不会忏悔的,这个人邪知邪见、谤无因果,说大乘非佛说,这个人肯定不会相信因果,不会相信净土。所以说,这个五逆的罪业,在《观经》当中还能够摄受,约忏悔的力量能够摄受。但是毁谤正法,不管《无量寿经》、不管《观经》,都是遮止的,这个人肯定是不能往生的。你一个人有一点罪业,因为忏悔的力量、因为弥陀本愿的摄持,还可以往生。你一个人邪知邪见,那弥陀本愿所不摄持了,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是讲到三辈九品,这一段刚好是讲到《讲义》第十二页,「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是讲到凡圣同居土的一种果位差别。
  
  我们把《无量寿经》的三辈,跟《观经》的九品,把它融通起来观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这个品位的高低,跟两个内涵有关系:
  
  第一个是你的根性,你是大乘根性、二乘根性、人天根性,这跟你的根性有关系,这决定你的品位;第二个跟你所积集的功德有关系,跟你的福德智慧资粮有关系。跟你的根性有关系、跟你功德的厚薄有关系。
  
  不过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你要成就往生,还是要靠信、愿、持名。
  
  好,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