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集 (第2/2页)过去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政治人物,他研究基督教、也研究佛法。他说:上帝存在我们心中(哈──)。这句话有佛法的意思,但是基督教徒发表了很多很多的文章,反对这句话。因为在基督教里面的这个上帝,是一个常一主宰、一个有独立体性的,一个有明了性的上帝。他怎么存在我们心中呢?基督教不同意这种思考。
只有佛法说:佛陀存在我们心中,这是合理的。因为佛陀有法身,佛有三身,从应化身跟报身来说,我们同意阿弥陀佛是应化身跟报身,这种有相的境界是存在极乐世界外;但是「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也相信极乐世界的法身,他入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忆念弥陀的时候,念念感应道交,因为弥陀的法身他存在我们的心中,我心遍故,佛陀的心也遍,所以说能够「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这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有事相的信心跟理性的信心,有这两点。
再看因跟果这一对。因跟果这一对就是他的「德」,前面是约「实」,那这里是约极乐世界的一个功德──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它功德性的好乐,先看「因」: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极乐世界的一个因地,我们去庄严极乐国土,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靠信、愿、持名,靠这个名号。所以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散乱称名」,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念阿弥陀佛,夹杂着「散乱」;但是这个功德也不可思议,念念之间「犹为成佛」的「种子」,何「况」我们临命终时那一念专注的「一心不乱」,「安得不」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得「生净土」呢?「是名信因」。
这个「信因」就是对名号功德的一个信心归依。我们讲名以召德,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把这个功德摄持在这个名号。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名号一接触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也能够出现这样的功德,名以召德。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我们的教务主任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讲一个他实际遇到的一个念佛感应故事,他实际见闻觉知的。老人家出家以前,在高雄一个陆军官校,跟一个军官、一个参谋的军官。他办公室里面,有另外一个军官,突然间好几天没有来上班,听说是生病了。有一天他得空,下班后就去医院看这个军官。
这一看不得了,这个人整个消瘦下去,印堂发黑、脸色苍白,这个死相现前。问:你怎么回事呢?医生说我肝硬化,严重的肝硬化。看他讲话的时候发抖。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他说:我看我这个情况很不好,晚上睡不着觉。问:这怎么回事呢?说:晚上一睡觉的时候,就有两个鬼(冤亲债主)找上门,他压我的身体,压得我晚上都不能睡觉,整个人的精神体力越来越衰退。这个军官知道老和尚是修学佛法的,问:这佛法有没有什么法门能够帮助我?老和尚说:有是有啊,告诉你恐怕你不信啊。他说:你随便告诉我一个法门,我一定要好好的奉持。
老和尚说: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这个人就相信了,相信以后,慧老师就回去了。经过一段时间再去看他,唉呀!不得了,整个人的气色就不同。说:你最近的感觉怎么样呢?他说:你告诉我念南无阿弥陀佛,那天晚上那两个冤亲债主又来找我,那个时候我念阿弥陀佛。他说他念一句佛号就放出一道光明,那两个鬼神看到光明就慢慢躲慢慢躲,最后躲到门外去。他念一累的时候,他停下来,这佛号一停下来,那两个鬼又跑进来(呵──)。这个时候他可不敢停,他整个晚上就一直念佛,念阿弥陀佛。
从那以后,他晚上就不断念佛。诶!慢慢慢慢,这个鬼就不来了。冤亲债主不来障碍以后,这整个身心就跟药物相应了。我们有鬼神障碍的时候,你吃药,你的色身跟药物就不相应,有障碍。那慢慢慢慢这个药物的调整,内心也能睡觉,内心安宁,哦!病自然好转,后来果然出院。所以我们一般说念阿弥陀佛是临终的往生,其实平常它也能够消业障。
所以《楞严经》上说: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说我们不断的「忆佛、念佛」,我们这一念烦恼的心不断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我们见佛不一定说一定是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各式各样因缘,有光明、莲华,总之我们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举一个例子,「如染香人,身上有香气」,说我们身上没有香,但是我们经常跟香接触,诶,我们身上也有香。
说我是业障凡夫,但是我这一念烦恼的心经常跟万德洪名这个佛号接触,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就能把我们心中的罪障给消灭掉。所以这叫「信因」,就是我们所归依的佛号,它是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在因地上我们要相信的。再看「信果」: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前面的「因」是信、愿、持名,这个「果」是往生净土,这个果就是净土,净土是果。「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净土当然有很多很多的诸上善人,有等觉菩萨、有各式各样的圣人、也有凡夫,各人的功德不同,但是他们的因地一定是从临终的时候念佛三昧得生,一心不乱的念佛才能够得生。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他力法门,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去庄严净土的。所以说不管你修多大的功德,你等觉菩萨能够积集无量无边的资粮,但是你要到净土去,你一定要念弥陀的名号,或者是观想、观像。换句话说,往生净土是在于感应道交,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去的。所以「净土」的「诸善聚会」,它一定是有一个共同的相貌,是从「念佛三昧得生」。
这当中讲一个譬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这两句话有一点差别,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瓜不可能马上得瓜,一定先有种子的栽培,才后生芽、开花,最后结果,所以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约异熟果来说。就是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虽然不能马上往生,但是已经念念在栽培往生的一个因种,这个是约异熟。就是我们平常念佛,到临终的时候,才花开见佛,才往生,这第一个是约临终来说。
第二个「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这个是约平常。就是说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虽然没有马上到极乐世界,但是念念之间,已经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个当下的成就……,比如说我们看有些人有神通,有神通的人,你造了极大的罪业跟极大的善业,他看你的相貌就知道不同。哦!你最近积集一个很大的阴德。可见得我们造了业力以后,在心中会存一种影像,要不然他怎么看得出来呢?
所以我们一个念阿弥陀佛的人,我们平常念念之间,已经成就了这个因种,虽然这个果报是临命终才显现;但是它的成就,却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时候,念念成就的。这是「影必随形,响必声应」,这是约平常的成就;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约临命终的显现来说。这个叫做「信果」。
这个因果有各式各样的因果,不过念阿弥陀佛的因果,它特别就是:它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我们上学期上《小止观》,讲到善根发相。说我们修不净观、或者修因缘观、或者修念佛观,这五停心观的所缘境不同;但是我们要入三昧,要到初禅之前,它会有一些相貌出现。比如说你修不净,修不净观时,你会在定中出现一些尸体,你要得到禅定之前,你会看到很多尸体,有老鹰、秃鹰来吃这些肉。哦!你这个善根发相,你就是准备要得初禅了。这各式各样的所缘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
念佛三昧,它要得这个三昧之前,一定会先见佛、见华、见光,而且这个念佛三昧在《小止观》上说:你修念佛三昧的人,以佛菩萨为所缘境,你从定中出来,你的相貌会有所不同──光明巍巍,人天爱敬。但是你修不净观就没有这种功德,你修不净观出来,你的长相就跟你平常一样。(哈──)但是你一个念佛念得好的人,他虽然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样,看这个人就是有大资粮的境界,光明巍巍,人天爱敬。
因为这个佛号那还得了,那是一个万德洪名,这个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个万德洪名经常在你的心中运作,你的心中没有香气,都变成有香气了,所以这叫花报。所以在所有的所缘境当中,如果我们以凡夫的五蕴这种杂染为所缘境,那你没有成就三昧之前,你跟平常的人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你要是以佛菩萨为所缘境,这种感应道交的法门,你还没有正式成就功德之前,你的福报力、那个资粮就不同了,人天爱敬。
所以说,我们说这个因果同时,「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当下的,有形体的当下就有影子,有声音的当下就有响声,不必等到临命终。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因果是当下就成就的。所以我们看很多念佛的人,真正念得好的人,你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不同,他的相貌就不一样。因为万德洪名在他的心中不断的运转,他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他看起来就不一样。当然这只是花报,正式的果报在净土。
我曾听过很多老和尚说:你要盖庙,这个盖庙很不容易,要花很多钱,现在台湾盖一座庙一千万以上。我们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力,去招感那么多的信徒呢?除非你是显一些神通、作怪。说你要老老实实的盖庙,那怎么办呢?你这个道场打佛七、打长期的佛七,这个庙一定盖得起来。这个是事实。
说你想盖庙,你不想作怪,你就整天打佛七,你这个庙一定盖得起来。这个万德洪名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这个「德」上,信因、信果。我们相信:这一句佛号,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使令我们临命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是因果的随顺相应。这是对因果一种功德的信心。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自他」的内涵比较多一点,我们下次再讲。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问:三昧的意义?
答:这个「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就是你这一念心对于所缘境,它是平等的摄持这一念心。「平等」的意思就是它不昏沉,这昏沉就不平等,昏沉的话这个心太沉没了、太低了;它也不掉举,掉举也不平等,掉举的心就太高了。它的心是平等的摄持这一念心,不昏沉、不掉举。「于一境转」,在一个境界里面相续的运转,这就是三昧。它也不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善导大师说:临命终时候的一心不乱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无间念,就是你佛号念念之间,中间没有夹杂妄想,这个十念往生就是无间念,一句佛号接一个佛号,中间没有三界爱取的妄想掺在里面,无间念;第二个无后念,就是这个佛号以后,没有再起其他的妄想,就是念佛念到最后跟弥陀感应道交,后面没有生起其他妄想:就是无间念、无后念。善导大师讲这一个譬喻很容易了解,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在临命终的时候,你念佛达到无间念、无后念,这样子也可以说是念佛三昧,这个时候心中是不昏沉、也不掉举。就是要正念分明,那个佛号要很清楚分明。
所以临命终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打码啡,那种止痛剂都不能打。如果你有一点点疼痛,可以忍耐一下,专心在佛号上「专一安住、相续安住」。你若打止痛剂,这个止痛剂一打下去,整个人就混沌,念佛念起来就不清楚,不容易感应道交。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不能注射这个止痛剂的。
问:
答:什么叫感应道交呢?能应的是弥陀的大悲心,弥陀的大悲心是能应,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这个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心,两个道路相接触了,叫做感应道交。如果弥陀不是存在我们的心中,弥陀是我们心外的佛,离开我们这一念心以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是佛陀,他跟我们内心没有关系,那你一定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你怎么加行都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你整天昼夜弥陀十万,还是不能感应道交。
因为他跟你没有关系!如果弥陀是存在我们心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你怎么感应道交呢?你的修行都是你心中的运转,他是在你心外,那这个因果不相符合。一定是弥陀的心跟我们的心从体性来说是不二的,才能够解释感应道交。所以唯识学它不能解释感应道交,阿赖耶缘起不能感应道交,一定是真如缘起。
问:
答:「真应不二」在第五页,这个真身就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讲报身,应是应化身。功德报身当然是无量光明、无量相好,是现给地上菩萨的受用。这个应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给凡夫看的。这是因缘的不同,但是会归到体性来说,是不二,他们都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念心所显现,所以摄用归体的话还是不二。
问:
答:这个事理,这个「事」是指事相,这个「理」是一心,现前一念心性,这个事相不离开一心,一心也不离开事相,是这个意思。
问:
答:也可以这样讲,因为事相的东西它是无常生灭,所以它是妄的,也可以这样讲。
问:
答: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说……
当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有各式各样的罪业。我们在忏悔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这一方面的业已经消灭了呢?就是你这一方面恶念的相续心,已经不再活动了。就是你过去心境相应的时候起这个烦恼,但这个烦恼已经被你对治掉了。当然这个对治不能只是修止,一定是要有理观,要有四念处的理观──不净、苦、无常、无我这种理观。经过你的理观以后,把这个烦恼消灭了,那这个烦恼所相应的罪业就不能得果报了。
不能得果报的意思,从唯识学上来说,叫做不增长业。除非你以后再去增长它的势力,否则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没有力量,就带业往生了。说一个带业往生的人,他的相貌,说这个人净业成就,他看这个娑婆世界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一心归命极乐世界,这个人看到国王、看到乞丐,在他心中是一样的,那都是苦恼的境界。他对三界爱取的欲望,完全是淡薄了,这个人看得出来是净业成就了。
所以这个人的树啊,他平常经常的修止修观,这棵树经常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向开展,他随时把它砍断,这棵树就随时往西方的方向倒下去,没有第二个方向,这叫信愿具足,这个人信愿具足了。不过这个都是要有观的。如果你一路修止,那这不行的,那这个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