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第1/2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
  
  这一段是说明本经的宗旨,本经的宗旨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这一科我们先讲「信」。这个「信」的内涵是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个「信」,它本来所面对的境界是一个广大的三宝境界,是一个十方常住三宝的境界。但是在净土当中这个「信」,是单单就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来说。换句话说,这个净土的信心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去面对净土的依正庄严,我们对于这种净土依正庄严它的「实德能」,它的一种真实性、功德性,以及它的成就性,能够「深忍乐欲」。
  
  根据这个「实德能」的「深忍乐欲」,蕅益大师开出了六信。前面的因、果、事、理四个信,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看自、他。这个是讲到「能」,我们是依止什么能力,而能够成就净土的功德?这当中主要有两种力量:一个是自力,一个是他力。先看「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这个「自」是指我们内在的心性,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心性,对这样的一种心性要生起「信」心。这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我现前一念之心」,就是现前我们每一个人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个明了的心性,「本非肉团,亦非缘影」。这是简别我们这一念明了心,它不是「肉团」,这个「肉团」我们一般说是心脏,我们这个心脏它是一个色法,地水火风所成的色法,它没有明了的功能,这个不是心脏。
  
  「亦非缘影」,这个「缘影」是出自《楞严经》。佛陀说:我们凡夫,以这个「缘影」为心,这是错误的。这个「缘影」是指我们五尘落谢的影像。我们眼睛看到境界,这个时候落到心中的影像,一个色尘的影像;乃至耳根听到声音,这个声音的影像也会落入我们心中。这种影像,它本身是一个所缘境,它不是一个能缘的明了性。一般我们都会以这个所缘境为心,这就是心随境转的意思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简别我们这一念心,不是外在谢落的影像,这个也是没有明了功能。这两个(肉团、缘影)是把它简别出来,两个色法,一个是粗的色法,一个是细的色法。
  
  以下两段是肯定的。那既然不是肉团、也不是缘影,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这是它的「量」。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无始无终的。在经论上说:我们这一念心,「恒转如瀑流」,无量无边的水流,从过去的水流流到今生,从今生流到尽未来际,从凡夫到圣人、到成佛。看《法华经》的意思:我们成佛以后,佛陀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是有明了性的,那个心性还在,只是转染成净而已,那个明了性并没有断灭。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一种无量无边的一种生命现象,没有「初」也、没有「后」,无始无终。
  
  从空间上来说,「横绝边涯」,它周遍法界,在这个十法界当中是无障碍的。在经论上说:释迦牟尼佛的那一念明了性,整个无量无边的法界当中,哪一个法界的哪一个角落下几滴雨,佛陀都能够如实的了知。可见佛陀的心性是遍满的,否则他的明了性怎么知到哪一个角落下几滴雨呢?我们凡夫有我执、法执,使令我们明了的功能受到限制,这就有障碍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本来面目。「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这个是指它的「量」。
  
  这以下是讲它的「本质」,这个质呢?「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从作用上来说,它随染净的因缘,能够造善造恶;从体性上来说,「终日不变」,它的体性依旧是清净本然。这个是一方面随缘而不变,一方面不变而随缘。这一小段是先把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说出来,以下两段是各别解释。
  
  第二段是讲它的随缘义,讲它的作用。「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这个十法界的国土,不是上帝安排的,是我们这一念染净的心所变现的,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这一念心,不断的去忆念佛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就显现佛菩萨的庄严;我们这一念心经常起贪瞋的烦恼,我们这一念心就显现地狱法界的刀山油锅。这十法界都是一念染净的心所显现的。这是约作用。
  
  第三段是主题──它的体性,它不变的体性。「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所要表达的是第三段,这个「信自」。说:我无始劫来依止无明妄想,造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业,「昏迷倒惑」,一个颠倒的境界。但是,如果我能够不断的栽培信、愿、持名,在临终的时候,「一念」的「回心」,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就在这个临终的寂静心中,把我的信、愿、持名三种功德现出来,这样子,「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这一个观念,对于我们带业往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无始劫来的思考,这一念的思考,有这个无明,唯识学说:我们这一念一动,就有无明,就有我执、法执这个自性执。我们总认为我们过去所造作的善业、恶业都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的时候,就使令我们挥之不去啊。换句话说,当我们想到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业力,就像虚空一样广大的时候,我们内心就惊怖,就使令我们不敢承当──我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不敢承当。
  
  就像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一个居士,这是一个年纪大的老居士,他说:师父啊!我年轻的时候,糊里糊涂造了很多的罪业,老来以后,遇到净土法门,虽然我现在真正改过自新,不断的老实念佛;但是,我总是觉得我的佛号没有念好,自己感到不能往生,非常恐怖啊。印光大师回信的时候就诃责他说:什么叫做这个佛号没有念好?什么叫做念好?
  
  印光大师又说:念佛法门可贵的是一种直下承当。如果你认为你佛号没有念好,(他说:五逆十恶的众生,他平常根本就没有念佛。这五逆十恶的众生,他临命终时候才遇到善知识,开显净土法门,临终才开始念佛,从开始念佛算起,具足十念,然后弥陀的莲花就现前。)他说:什么叫做把佛号念好?所以印光大师就诃责他说:你不能往生,并不是佛号没有念好,而是你一念的疑根。我们总会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强调:我们应该要观察「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谓「本自清净」是说:罪性本空。
  
  这个「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一句话,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非常有力量。我们面对妄想现前的时候、面对烦恼现前的时候,它要障碍我们的时候,我们如果对「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有理解的话,那这句话的力量太大了、太大了。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不能够往生,并不是烦恼跟业力的障碍,而是我们自己的一念怀疑,怀疑烦恼会障碍我们、罪业会障碍我们、烦恼会真实的染污我。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应该肯定:「我虽昏迷倒惑」,我无量劫来起了很多的妄想、造了很多生死罪业,但是我现在已经至诚的忏悔了,这些罪业事实上从本性来观察,它都没有染污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没有染污,它只是如梦如幻的存在。所以当我临命终的时候,一念的回转心意,一念的正念分明,信、愿、持名,这个时候「决定」能够往生我「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是对于内在自性清净心的一种肯定、一种信心,这就这个罪业是不能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我们这一念清净心的力量很大的,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这个是一种「信自」,再看第二个「信他」: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这个「他」指的是诸佛的功德,诸佛的教诲、诸佛的功德。这当中提出三段:第一段,讲本师释迦如来。「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当中,所介绍的净土因果,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因地修行,这件事情是「决无诳语」的。《金刚经》上说:佛陀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换句话说,佛陀在说话,他的情况是一种现量的境界,是一种不增不减的境界。佛陀说话的内容,跟他所见闻觉知的,是不增,他不会增加一点点,他如实的见闻,就如是的说;他也不会减少一点。这个是决无诳语,佛陀是真实的如实了知,也真实的如实的宣说,这是我们应要深信的。
  
  第二个「弥陀世尊决无虚愿」,这句话是「信他」的重点,弥陀的大愿力。我们讲影响我们的果报,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业力,业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愿力,愿力不可思议。
  
  我们凡夫一般没有福慧资粮的人,我们所发的愿是没有力量的,虚愿。比如说我们外出遇到下雨,下雨给我们很多的不方便,我们会咒愿说:从现在开始不可以下雨。但是还是继续下雨。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六波罗蜜的资粮,所以这个愿力没有力量,虚愿。我们虽如此的希望,但是不能实现。但是有福德资粮的人那就不同了。
  
  我看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里面说: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候,到了一个大国家去,那个国家的国王,他很欢喜修布施,深信三宝。他在位三十几年,他在位每隔五年,就做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除了身上一件内衣、裤子以外,全部的财产都布施给三宝,五年做一次布施。然后慢慢慢慢的,这些大臣、子民再慢慢慢慢供养他东西、供养他杯子、供养他衣服、床座、卧具,慢慢慢慢再收回来,他每五年要做一次全部的布施。到了晚年的时候,在第六次的布施,他想:这次大概是最后一次的布施。他把他所有的钱财全部变卖,除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以外,他盖了一间寺庙供养给三宝。
  
  这一天他请了很多出家人来参观,为这间寺庙开光。因为他在位的时候非常护持三宝,引起外道的讥嫌,外道私底下就放火,这个火就把这间寺庙烧起来。这个时候,这个老国王一看到寺庙被火烧,他一紧张:唉呀!这是我这几年来的积蓄啊!他马上跪下去咒愿,他说:愿我多生多劫所修的福报一时现前,用这个福报力把这个火消灭掉。果然这个火就停下来了。(呵──)可见有福报的人讲话算数。所以一个有福报的人,他咒愿还是有力量的。他把他过去所做的福报力,把它累积起来,咒愿在这个希望当中,这个希望在法界当中一发动,它就有力量,它就有力量把这个火,把这个业力的火给消灭掉。
  
  不过凡夫的境界当然是一种福报力,功能是有限的。其实圣人阿罗汉就好一点,阿罗汉他也咒愿,阿罗汉今天要入灭尽定,他就在这个树下一打坐就咒愿:「我现在要入灭尽定,我入定以后,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盗贼不能伤害我。」就入灭尽定了。入定以后在树下打坐,这个农夫这一天早上起床要去工作的时候:唉呀,有个比丘在这边打坐。他也不在意。晚上回来的时候,看到比丘还在。如是的几天看到比丘在树下打坐都不动。
  
  这个农夫这一天就好奇跑过去看:这个人是死了?还是活着呢?那入灭尽定的比丘是没有呼吸的,他用手去触他的鼻子:唉!这个比丘已经死掉了,真可怜,没有人为他处理后事。这个农夫就慈悲心,把这个比丘的尸体抬起来,用柴火这个大火去烧比丘的身体。烧了很久以后,把他整个袈裟全部烧光了。但是他身上的发毛一根都不受伤害。所以阿罗汉入定之前的咒愿:火不能烧我。他讲出这个咒愿以后,这世间上所有的火不能烧他的身体。所以阿罗汉的咒愿力也是很有力量的。
  
  不过凡夫的福德力、还有圣人无漏的戒定慧力量,这个咒愿都是有限的,而且多分来说是偏重在自受用。那佛陀不同,佛陀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修福、修慧,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的资粮所加持,他所发的愿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