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造一大秦之教
第181章 造一大秦之教 (第1/2页)对于大秦子民是孔雀国高种姓这点,众臣未有反对。
这不理所当然的吗,难道还要让大秦子民在孔雀国是低种姓?
“保留种姓制度,既可拉拢孔雀国中高种姓,又可稳住低种姓,还可保障大秦子民在孔雀国中地位。”
“倘若不保留种姓制度,将我大秦子民定为高种姓,孔雀国那些低种姓只怕还会看轻我大秦,不将我大秦当回事!”
众臣闻言想了想,那孔雀国民众确实离谱,这种不正常之民,可能真得用不正常之法治理。
因为他们头脑本身就不似正常人,将其当人看,未必会觉得你友好,更可能会觉得是你弱,他们自己很牛,你是怕了他们才被迫对他们友好,于是气焰嚣张,得寸进尺,想在你头上拉屎拉尿。
反倒是不将他们当人,狠狠地拿皮鞭抽打他们,他们越会认为你很厉害,赞美服从于你。
“孔雀国国情异于我大秦,在我大秦的某些政令不可急于在孔雀国实行,须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一定调整。”
“在主要政令国策不变的情况下,某些政令可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
“这不仅是大秦对于孔雀国的治理策略,也当是日后大秦对其他非华夏文化地区的治理方针。”
“李某知晓陛下和诸公都希望天下政令统一,然此事不好做到,强行去推行会出现很多问题。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历史上的大秦就犯了这个错误。
太着急让各方面全都一致,未曾考察到其他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让民众积攒了一肚子怨气。
但这世界的大秦在李念引导下,没有这么心急,更显从容不迫。
对李念之言,王绾、王翦、尉缭人等都持支持意见。
治国不是一夜一个时辰的事,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程。
始皇问道:“何为‘主要政令国策’?”
始皇心里清楚,他是故意问,好让李念回答。
李念道:“承认为我大秦疆土,是大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认受大秦朝廷治理,承认大秦律法,如其等会根据当地情况颁发一些政令,但这些政令须得经大秦朝廷同意,并在我大秦律法规定之内;”
“承认陛下为大秦之君,承认并使用我大秦语言文字,使用大秦钱币,进行大秦化教育……”
“以上便是臣认为的‘主要政令国策’,尚不完整,还得与陛下和诸公再商讨定夺。此为底线,不可逾越!”
众臣听后皆明,允许孔雀国这些地方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不同于大秦本土的政令,但设下底线,不可跨过。
王绾点头道:“的确得定下底线,否则其等便不是我大秦之地,而是另一国邦,会在日后生祸。”
李念道:“对孔雀国的具体治理,臣也有一些想法说与陛下和诸公。臣以为可择一位或数位总督过去治理,为此地政务、商贸、军事之长,总督人选由陛下和朝廷商议定夺,须给总督定下任期,任期不可过长,亦不好过短。”
“总督的人选最好是大秦本土之人,任期到后,不得连任,当被召回朝廷述职……”
始皇和众臣思考起来,这其实是带英、某牙等国在后世殖民时所采用的一种制度,效果还算不错。
李念又道:“如果不设总督,也可以将一些公子分封至此,譬如孔雀国,孔雀国疆域不小,可划分为数国,每一国皆可交由一位公子。”
李念并不关心将诸位公子分封到海外后,这些地区在以后会产生动乱,诸位公子所分封的国会打起来,他的目标很明确:让华夏文明传播出去,给这个世界染上华夏的色彩。
乱就乱,打就打呗,只要最终肉是在华夏的锅里就成,仍旧属于华夏文明,没被外人给夺走就好了。
始皇闻言看了眼李念,却未说什么,他现在已经懂这小子做事的意图,以华夏文明为上,大秦都要往后靠。
李念继续道:“在治理之时,要严格推行我大秦的政策,将大秦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传播至这些地区。不仅要强令,还要采用一些方法对当地民进行吸引,使之从异邦之民化为我大秦之民!”
“征服一地,肉身征服易,思想征服难,也即口易服而心难服,唯有从思想上将异邦之民转为大秦之民,才能长治久安。”
众人顿时来了兴趣,认真听了起来,只听李念道:“我大秦子民和当地民是不同的,当地民只要不蠢,肯定也明白这点!”
“像大秦在征服孔雀国后,其等定会觉得我大秦子民更高贵,他们要差于大秦子民,因此想成为真正的大秦子民。我们不仅不能绝了他们这种念想,反倒要给他们一条路!”
“但这条路不能给的太容易,容易得到之物,往往不会感到珍贵,只有得到的过程艰难,才会认为贵重难得!”
“可设立标准,根据其等向大秦捐纳的财货多寡,对大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掌握程度来进行评定,达到标准者方可得到大秦子民的身份认证。连大秦之言都不会说,大秦之字都不会写,也好意思做大秦子民?”
“还可对其中一些有突出贡献者进行认证,像异邦之民中那些才智卓绝之辈,像其中为我大秦立下功劳之辈,可用此方式招揽为我大秦所用。”
“此举既可增加我大秦可用之才,亦是在削弱异邦之民,其等族内才智之士被我大秦招走,其等叛乱造反的可能便会降低!”
这句话说到了始皇帝和众臣心坎,将异邦之民中的才智之士招走,不仅是增强了大秦的力量,同时也削弱了异邦之民的力量。
“陛下和诸公莫要小看这策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大秦在其他地区的人口都不会很多,想要治理人数占据优势的当地民,必须得任用当地民,譬如在当地驻军,大秦能派多少军队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