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人质问题
第133章 人质问题 (第2/2页)“那贾某来之前,侍中有多少胜算?”
“不到七成。”带着贾诩、卫觊登车,青伞盖战车向北郭军营进发。
赵基询问:“段忠明是何心意?”
“侍中,这里有赵公手书。”
贾诩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就拿出赵彦的书信,段煨的事情很不好解释。
在正统的公卿百官看来,段煨不肯起兵与李郭联军拼个你死我亡,那就不算忠臣。
客观上,河东很缺段煨的响应、声援。
具体能拖住多少李郭叛军不好说,关键能激励河东士气,稳定人心。
赵彦理解段煨的难处,贾诩在赵彦这里解释一遍后,就不想在赵基这里做二次解释。
翻看老头儿的手书,赵基神情轻松并无失落、迁怒的情绪:“可以理解,他下面那么多人要生活,暂时低头保存实力是应该的。”
将帛书折叠装入车内木箱里,赵基就问:“我担忧张杨、董承联军来袭,文和先生如何看?”
贾诩抚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反问:“朝廷至今未征张杨及河内诸将子弟入朝为郎?”
“我明白了。”
赵基言语一声:“既然他们久有不臣之心,若无诏令犯我河东地界,我自讨之。”
贾诩不做点评,只是督促:“还请侍中督促朝廷,征河内诸将子弟为郎。子弟入朝拱卫天子者,擢升其官位。这样一来,天子亲征之际,河内一时难有作为。”
赵基点头应下,此前也注意到这个事情,只是本能觉得征来一批郎官很难决定河内诸将的集体立场。预感未来极有可能要打一场,顾虑河内郎官入朝后,会泄密,并加速天子与河内方面的联络。
借火灾弄死了董昭,斩断了主要的联络节点。
再征河内郎官,未免有一种主动帮天子搭梯子,方便天子翻墙逃跑的奇怪感觉。
贾诩又补充说:“河内多有英杰,宜多征衣冠子弟入朝。今天子都安邑,不可荒废文学之事。也要遣使州郡,征大儒、名士入朝,以兴盛太学,培养国家英才。如此四方知朝廷威德,自会敬服。”
先把人弄过来,再说其他。
人越多,安邑朝廷的正统性,影响力就强。
去年年初,天子在长安时行动相对自由,派人发内库谷帛赈灾,只是这次赈灾被李傕打断,抢走了物资。
天子同时亲自到都门前选士,将各种汇聚于此快饿死的士人补为郎官。
虽然很多人考核成绩并不理想,但为了避免这些人饿死,能吃一口朝廷的俸禄,天子也就放宽了界限。
基本上识字的人,都一并征为郎官。
虽然这批人在东迁时战死绝大多数人,但活下来的人,终究会感念活命之恩。
在救人这方面,天子还是比较积极的。
贾诩提议的关键是兴复太学,至于征各地衣冠子弟、大儒、名士入朝,早已经展开这项工作。
董卓在时,太学还有个框架在。
三辅大乱以来,太学崩散,太学生损失惨重。
赵基听着也是连连点头,不管怎么样,先把架子搭起来。
以后就是许多人跟着皇帝跑了,留下的人也能够河东受用许久。
河东虎贲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补上学历、学识方面的短板。
只希望赵家的乡党、仅有的故吏、姻亲能积极影响。
至于明年、后年的规划,赵基已经不做这方面的规划了。
就连现在出谋划策的贾诩,自己稍稍不留神,可能转头就跟着天子跑了。
只希望接下来好好合作……把贾诩的家属从段煨那里也弄过来。
这家伙一口一个征河内诸将子弟为郎,结果自己从段煨那里跑过来,一个家眷都没带……
跟这样潇洒的人合作,真的是有点放不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