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李世民:叫阿爷
第299章 李世民:叫阿爷 (第1/2页)“佛曰色即是空。承乾,你被万事万物的表象迷惑了双眼,以至于不知所措。
“但是万事皆有因。只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色,找准核心的因,就能厘清万千思绪,因果便迎刃而解。”
李世民颇有禅意地教导道:
“比如说,目前的‘因’就是铜钱太多,实物太少,而造成了商贸混乱的‘果’。
“接下来只要对症下药,让钱少下去、米面粮油等实物多起来,便能化解李明的这一波攻势”
宁这番废话说得可太正确辣……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颤抖:
“父亲说得对,只是有一个小问题——
“应该怎么样让钱少下去、让粮多起来呢?”
他有点担心老李是不是脑子又不灵清了,又担心老李是不是在故意涮他。
官府能管铸钱,可还能底下百姓怎么用钱吗?
他要是对民间有这么变态的掌控力,还会被李明揍成这样?
李世民看了嫡长子一眼,并没有急于解答他的问题:
“承乾,其实官府朝廷是有许多手段直接干涉民间财富和商贸的。”
对父亲颇有考校意味的回答,李承乾耐着性子回答:
“您是说税收?”
“是的,破局之法,就在税收之中。”
李世民循循善诱。
“没有记错的话,夏季的‘租、庸、调’马上要开始征收了吧?
“这正是调节市面上钱多物少的好机会。”
租庸调是大唐的基本税收制度,租、调缴纳的是米粮和布帛,庸则指代劳役,都是货币商品经济不发达时的实物税。
而今,问题显然是货币经济“太发达”了……
“嘶,对啊!”
提醒到这个地步,李承乾有些半懂不懂,猜测道:
“父亲,您的意思是……
“今年的租庸调不收实物,而改收钱币?”
李世民这才宽慰地点头:
“正是。如果官府还是依循旧制,征收粮帛,势必会让市面的供应更少,价格更高。
“但如果官府收的是钱,农民就被迫进城,将粮帛出产放到东西市售卖,以所得铜钱交税。
“这样一来,市面上的实物商品不就多了,而流通的铜钱不就集中到官府手中了?”
李承乾细细地咂摸着:
“收钱币税,农民卖粮,钱减粮增……
“妙啊,妙计啊!”
他这才彻底领悟老爹的精妙之处,也不禁兴奋地拖着跛脚,踱起步来。
“李明的毒计只能祸害城市,而乡间田野本就自给自足,交易很少,铜钱多寡、物价高低对农民并无甚影响。
“父亲的办法,便是让更多乡村的货品参与到商贸之中,以此消化过多的钱币!”
李世民点点头:
“正是如此。只是开源还不够,还需节流。”
“节流?”李承乾的兴致上来了。
“承乾,我再考考你。”李世民微笑着问:
“在我大唐大笔挥洒铜钱、在市面上大肆抢购商品的商人,都是从哪儿来的?”
“是伪明。”李承乾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答了,过了一会儿,他反问道:
“父亲打算如何节流?难道禁止伪明的商人入境买卖?
“这恐怕很难。”
他说得直言不讳。
贸易封锁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首先,这对大唐来说绝对是伤敌一千自损一千的昏招。
因为大明的廉价商品实在太香了,消费者得实惠,官府也收到了不菲的关税商税收入。
两国的贸易总量如此巨大,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如果粗暴地一刀斩断,大唐说不定会不战自乱。
退一万步说,就算李承乾能强势控场,压服内部一切反对力量,也无法完全封堵两边的贸易。
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华夏文明的边境线太漫长了,地形又很复杂,在古代的有限条件下,根本无法管控走私。
汉朝规定“片铁不得出关”,都尚且管控不住铁器外流草原。
而现在大唐和大明的边境线更长,商贸往来更频繁,封锁的实际效果只会更差。
官方层面封锁贸易,只会让地下走私更为猖獗,也让一切试图调控商品物价的努力付诸东流。
政府的能力终究是有边界的。
哈耶克的大手会平等地教育每一个违背经济规律的土老帽。
“我怎么可能主张禁绝两地商贸?弊远远大于利。而且你怎么禁绝得了?我的办法当然不是如此。”
李世民否定了嫡长子的猜测,耐心地提点道:
“记得我刚才讲的吗?还是利用税收。”
这细致的语气,像极了父亲在教年幼的儿子第一次骑马。
“商贸,税收……父亲说的是关税?”李承乾一拍脑门:
“对伪明商人收取高额关税?”
“不是。”李世民再次给儿子的答卷画了个叉:
“商税太高,难道商人们就不会诉诸于走私了吗?
“况且大明商人还能通过西域、南洋等地的中间商,照样把商品从大唐抽走,把铜钱输入,多余的成本还是由我大唐百姓承担。
“难道我们对所有外商都征收高额关税吗?”
李世民堵死了李承乾想打贸易战的想法。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应对?”李承乾放弃了:
“请父亲明示!”
“问题是钱多物少,那还不简单?征收实物关税!”李世民道:
“外商若将货物进入我国售卖,那就在入关时不收铜钱,而按税率征收其货物;
“外商若将采购的货物带出关,同样如此,将其所采购的货物按出关税率征收即可。”
这差不多就是和租庸调换了个个,租庸调从实物税变货币税,关税从货币税变实物税。
“这是……”李承乾思考了一会儿,后知后觉地明白了:
“鼓励商人将实物留下,钱币带走?”
“正是。而且——”李世民狡黠地眨眨眼睛:
“而且商人是喜欢实物税的,省去了他们出售换钱的麻烦。商贸更兴盛,他们还得谢谢咱呢。”
这样一来,超额输入的铜钱就都收到了朝廷手里,而更多的商品又能重新在大唐的市面上进行流通。
以税收工具,达到了控制货币和实物流向的效果。
李承乾沉思片刻,不由得抚掌而笑:
“到底是父亲,轻巧的一番安排,便能化解这番危机。”
“李明处理钱荒时,我也全程在旁,总能学个一招半式的。”李世民毫不避讳地说道:
“处理此次钱荒的方法已经交给你了,剩下的便是依计执行。”
李承乾一拱手:
“是,父亲。”
“还有,你刚才的承诺别忘了。”李世民兴致勃勃道:
“军权,给我。”
李承乾顿了一顿。
他还没有回答,李世民便话赶话地说道:
“你现在这么用兵是不行的,和李明在中原一带对峙,对你相当不利。
“中原是你的核心地区,但不是李明的核心地区。如果中原局势紧张,对你的经济很不利。如果发生大战,更是你难以承受的损失。
“但李明不一样,他的统治核心在辽东和高句丽,和主战场还隔着一个齐鲁和河北。”
李世民客观地评价道,不顾儿子越来越难看的脸色:
“况且,李明的治理水平比你高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