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谈心
第五百四十章 谈心 (第1/2页)“叔父虽与朕不是血亲,但胜过血亲,朕为何要惧叔父?”
小皇帝直起身子,和顾怀对视着,这一番话说得很坦荡:“叔父一举一动,皆是为大魏江山考虑,朕的确听到了不少谗言,但朕就算年幼,也知道叔父是大魏栋梁,也是铁骨铮铮的忠臣,断不会如那些小人所言,做出遗臭万年的事来。”
顾怀更惊讶了。
眼前的这个孩子,和自己离开前真的有些不一样了,以前的他聪明,但是也畏惧自己,一举一动都透着股谨慎小心的味道,现在的他依然有些不敢和自己对视,但刚才那一番话,到底还是有几分真心的。
是什么让他有了这么大的转变?
年少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难道说在自己离开的这些时间里,有某些人,或者某些事,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年少天子的心思么?
顾怀目光微动,但最终还是没有问出来。
不管怎么样,小皇帝愿意主动亲近他,总是好的,这番作态就算是做戏,也说明小皇帝起码认清了眼下的处境,不至于把场面弄得太难看--这就够了,顾怀把他当孩子养,从来没想过要做什么挟天子以令天下的事情,能如眼下这样凑合出一套架子来,已经算是圆满了。
他又考究了一些天子的学业,说起些前线打仗的事情,小皇帝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虽然难免带着年幼的孩子气,但起码已经有一套自己看待世事的逻辑了,尤其是在军事上,大概是受到了顾怀以及北地的影响,小皇帝对于北伐的态度很坚决,大魏皇帝喜欢蜗居于南方的风气,眼看着就要被扭转回来。
而顾怀也没有什么藏私的心思,对于北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战事,产生的风波,他都没有隐瞒,彷佛是在有意领着小皇帝思考,如何才能在接下来的国战里让魏国压倒辽国,他还提出了几个问题,看着小皇帝皱眉思索苦寻答案的模样,总还是找到了一分养孩子的快乐。
这番对答到了最后,顾怀也就顺理成章提出了一件事,接下来短时间内魏辽不会再起战事,所以他决定一边为魏国寻找、掠夺更多海外资源的同时,一边回一趟京城,将那些堆积下来还未解决的事一边处理了,小皇帝还没有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便被他带到了北境,京城那边的诸公早就已经抓住这件事发难了许多次,如今局势暂时平静,他的确也该带着小皇帝回一趟京城,让小皇帝正式登基,祭一祭大魏的宗庙。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关于两京制度,或者是直接迁都到北境,这件事需要花上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也是时候提出来,看一看朝堂诸公的反应了...
顾怀喝尽残茶,这般想到。
......
大魏靖王暂离前线,重归真定的消息,很快便在真定城内传开了,大概是因为卢何虽然执掌幕府,却一直未曾以幕府主人自居的原因,整个北境的主心骨,如今仍然是顾怀,所以当这位北地主人回到他曾经亲手收复并且修缮的城池时,整个真定便顿时陷入了狂欢。
这种狂欢的情绪在前线战报传回来时便有了苗头,只是到了此时才彻底爆发起来,明明只是秋季,整个街头却都张灯结彩,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带着喜气,得以受邀参加晚宴的官员士绅们更是乘着马车纷纷前往已经修出了轮廓的靖王府,人数之多居然堵塞了街道,引得路人纷纷称奇,毕竟这样的盛景在北地可是难得一见。
作为亲手点燃这种战后狂欢气氛的主人,顾怀换下道服,穿上一袭藩王正式服饰,着冠系带,牵着小皇帝的手出现在了宴会的最高席,天子在北境的消息虽然早已传了出去,可这还是小皇帝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众人眼前,当即一片山呼万岁,随后众人又转向顾怀行礼,在顾怀一摆手后,晚宴便正式开始了。
能参与到这场晚宴的,大多是幕府的中坚人物,虽然也有地方士绅能配坐席间,但任谁都能看出来,那些在幕府任职、等到重用的人才是搭上了时代的浪潮,以后必然会名动天下,当然席间也不都是旧面孔,许多英气勃发的英才也在举杯共饮,不时高谈阔论天下大势,想以此来吸引靖王乃至天子的赏识,获得一份前程。
而其中有几人确实也引起了顾怀的注意,他召其上前奏对一番,又问过生平,这才惊讶发现原来都是南方早已成名的士子,近来随着北方战事尘埃落定,才定下心来北边谋一条出路,由此可见北境在顾怀的几年经营下,也终于是对天下士子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或许再过些时日,等到京城北迁,以后天下英才能尽入北地也说不定。
对于这些先行一步的人才,顾怀自然是不吝赏赐,这就像千金买马,官职前程大方地给出去,才能更加吸引天下士子前来,而随着他态度的明确,越来越多的英才也被官吏、士绅推举引荐,一场酒席下来,堪称众人皆大欢喜。
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庆祝酒宴,想必会随着今晚的事情一起发散向四面八方,这种狂欢的气氛,会在整个河北大地上升腾而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