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中期调度
第464章 中期调度 (第2/2页)刘封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赞许的看了陆逊一眼,而诸葛亮则轻抚着胡须,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陆逊所言的认可。
两人不约而同地做出赞同的姿态。
得到两人的认可,陆逊的神色依旧沉稳,继续说道:“既然蒯越如今已这般狼狈,那我们便随他去便是。”
刘封闻言,脸上露出讶异之色,不禁重复了一遍:“随他去便是?”
那语气中满是疑惑,显然对陆逊的这一建议感到十分意外。
陆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朗声道:“正是!”
接着,他负手而立,侃侃而谈:“主公早已知晓,蒯越为了摆脱我军的追击,不得不弃舟登岸,率领残部长途跋涉。一路之上,他们日夜兼程,日行五六十里,军士皆是疲惫不堪,虽最终抵达了孱陵,可早已是辎重尽丧,船只也早就抛在了洞庭湖南。”
这并非是陆逊胡说,事实上蒯越为了撤退,正如陆逊所说的那样抛弃了大量的辎重,仅仅带着部分粮食上路的。
倘若不是如此,即便有刘虎为其殿后,他也很难赶在扬州水军之前抵达孱陵。
“如今,蒯越所部既困且疲,又缺少军械物资,恐怕就是粮草也未必充足。”
陆逊继续说道:“蒯越所部,可谓疲兵也。而他身周,又有大江之阻,荆南之遏。主公,不如令太史将军只留公安、乐乡两处据点,若是蒯越来争夺,便舍给对方,只是绝不能让他过江。”
陆逊此时还不知道太史慈已经下令放弃乐乡了。
陆逊和太史慈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只是因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知的情报也不同。
太史慈是纯粹从战场态势来做判断,既然有了公安,乐乡又较为难守,自然会从保全部队的思路出发,放弃乐乡,保守公安。
可陆逊却知道更多的情报,而从战略态势来看,要将蒯越困在江南,那么乐乡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公安位于孱陵的右侧,距离孱陵大约三十里,而乐乡则位于孱陵的北面六十里处,再加上对岸处在公安和乐乡中间的江陵、津乡。
如此一来,整个江陵段的江面就彻底被扬州水军所掌控了,也就不虞蒯越偷渡大江了。
刘封静静地听完陆逊的这一番分析,眼中的疑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赞赏之色。
“伯言所言,甚合我意!”
他扶着案头站起身来,满脸笑意地走到陆逊面前,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臂膀,大声夸赞道:“伯言果然智谋过人,若依此计行事,蒯异度纵然智计百出,也只能被困孱陵,插翅难逃。”
陆逊闻言,连忙躬身行礼,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恭敬地说道:“主公谬赞了,这都是属下分内之事,不足挂齿。”他的言行举止,与他在历史上谦逊低调的性格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因为刘封的夸赞而有丝毫的骄傲自满。
只是在最后,陆逊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孔明所言,也甚有道理。若是能够说服蒯越反正,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一场无谓的厮杀,也可掣肘尽去。”
得到诸葛亮和陆逊的意见后,刘封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战略构想。接下来,刘封将诸葛亮和陆逊留下,由他亲自提出整体构想,而诸葛亮和陆逊则为他参详战术,完善细节。
等到天亮时,一个新的后续计划被制定了出来,并发往大江沿线各部驻地,开始进行兵力调整。
此番调度,江陵乃是重中之重。
盖因为这里已经集结了扬州军逾十万之众。
其中光是精锐老卒就有七万余人,再加上两万多民夫,可是满打满算的十万人,按照此时的国际惯例,足以诈称大军五十万人。
不论是兵力优势,还是士卒精锐,扬州军所部对蒯越所部都是有着很大优势的。但可惜的是,没能在蒯越进入孱陵前拦住对方。
虽然上至刘封,下至太史慈,都对攻下孱陵有着必胜的把握,但他们都不想把时间和兵力浪费到这一处死地上。
太史慈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召集众将进行商议。
对于刘封的命令,上至太史慈、赵云,下至张辽、潘璋、许定等人俱是毫无异议。
只是有一些小的问题,还需要他们商议一二。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乐乡。
按照刘封的命令,乐乡不能舍弃,最少不能不战而弃。而且从刘封对江陵方面的要求,就是不能让蒯越越过大江。
即便是从这个要求出发,乐乡也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了起来。
刘封的命令之中,只要求了驻守乐乡,并没有制定具体的任务。
因此,太史慈等人得商量出如何镇守乐乡。
会议刚开始,就有一人离席请缨,毛遂自荐了起来。
“将军,末将愿往乐乡,只需本部人马便可。只是恳请将军调拨部分军械物资,再辅以数千民夫相援。”
众将定睛一看,请缨之人正是孙策孙伯符。
孙策此时在刘封军中其实是挺尴尬的,他麾下诸将,不论是父亲遗将,还是自己的新人,刘封都各展其才,各有任用。
唯独孙策,虽然刘封依旧给他实职,并没有心存顾忌一般将他投闲散置,高高搁起。
可孙策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征战沙场,拜将封侯。
只是孙策一直以来都没有了直属部下,这也算是正常,要不是刘封心胸宽广,换了其他人孙策连小命都未必能保得住。
可孙策毕竟是孙策,他如何能甘于寂寞?
为此,他不惜各种危险,也想抓住任何一丝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