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先入南京者,王之!
第四百一十五章:先入南京者,王之! (第2/2页)张献忠摸了摸胡须,虽然前面还有个李岩顶着,但是到底心中也是没有底气,方寸也是有些乱了。
“军师,如今的情势您是怎么看的。”
张献忠思念了半天也没有理出什么头绪,当下也不再烦劳,转头向着站在一旁的军师徐以显询问道。
此前攻破襄阳,张献忠用的正是徐以显的计策,顺流而下,直入江汉,一路果然势如破竹,引得天下剧震。
只是振臂一呼,便引得万民景从,四方群雄确实也群起响应,共伐明廷。
如今明廷四方兵败,处于风云飘零之中,亡国之象尽现。
徐以显的方略确实没有多少的错误。
唯一的疏漏,就是襄阳。
襄阳到底还是没有能够守住。
不过张献忠并不以为意。
些许旁支末节,对于大局根本无碍。
虽然不能据襄阳而望南国,但是如今占据武昌、连带江西、南直隶等地,拥兵二十余万,也已经是站稳了脚跟。
“陈望其人所图甚大,明为明将,实为明贼,谦逊恭顺以为韬晦之计。”
“处心积虑可见城府深沉,隐忍不言可见其性情坚韧。”
“厉兵秣马潜藏多年,一朝迸发欲要定鼎南国。”
徐以显神色深沉,郑重道。
“陈望麾下兵马实力恐怕比起如今明面之上还要恐怖,绝对不止眼下这些。”
“万民军兵精将强,主力比起朝廷九边之兵不遑多让,但与陈望交锋以来却是败多胜少。”
“我军若与陈望交锋,只怕也是难讨好处。”
张献忠眼神微凝,他如何不知道陈望的实力有多么强劲。
万民军的军力有多强,张献忠自然也是知晓。
李岩虽是后起,但是却比他们这些打了十数年仗的人更为强悍。
李岩麾下的万民军,做到了他们曾经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现在他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还是沾了李岩牵制进剿官兵主力的原因。
然后万民军如今在陈望的进攻之下却是节节败退,足以见汉中军之勇。
左良玉那边满打满算不过四五万兵马,其中滥竽充数的有起码一半。
但是陈望那边,可没有什么滥竽充数的人马。
都说他张献忠杀人不眨眼,但是陈望似乎比他还要更狠。
生生的把襄阳这座大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练兵场。
直接拿战场练兵这样的事情,陈望可是没有少做过。
虽说他们从陕西起兵,一路以来都是这样练兵。
但是他们是没有办法,而陈望却是主动寻求这样的机会。
“驴球子的……”
张献忠顺了顺气,啐了一口。
“这陈望,该不会是哪个天上的哪个杀星转世吧。”
张献忠说话的声音很低,所以徐以显并没有听到。
不过徐以显还是看到了张献忠的脸上带着些忌惮,当下继续说道。
“不管陈望实力到底如何,现在都是万民军们的抗在前面。”
“左良玉如今退守武昌以西,整兵束甲需要不少的时日,武昌还有元帅的两名义子镇守,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徐以显将目光转向了不远处正在不断运送着粮草金银入营的万民军,又想起昨天晚上,万民军的使者给他送的那几幅古画真迹,当下道。
“朝廷虽然昏弱,但是陈望仍在。”
“陈望割据南国,有问鼎天下之雄心。”
徐以显抬起双手恭敬的行了一礼,郑重的向着张献忠进言道。
“李岩言语之中虽有不妥,但是如今之局,若与从陈望正面相斗确实胜算渺茫。”
“左良玉、曹变蛟等众,又在西方虎视眈眈,亦不容小觑。”
“北有陈望、西有左良玉、东为万民,自江西往南两广福建情势复杂,难以为基业之地。”
徐以显走到了近前,执着舆图之上的南京,正声道。
“唯有合兵南下攻克南京方有一线生机。”
徐以显的话音落下,一众将校也都在此时齐齐沉默,等待着张献忠的决断。
孙可望神色平常,按刀静立。
李定国双眉紧蹙,心中似乎是有其他的想法,但却也是沉默不语。
在良久的沉默之后,张献忠终于是做出了决断。
“徐军师说的有道理……”
张献忠不愿意屈于人下,也不愿意和别人联盟。
在张献忠看来,所谓的联盟和协议脆弱就像是一张破纸一般,轻而易举便能撕碎。
但是如今的情形,他们也确实只有合兵联盟这一条路可走。
向着其他的方向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的可能了,也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
金陵江南富饶之地,南国人口税赋重地。
元末群雄纷争,朱元璋便是占据金陵,最后击败群雄,得以问鼎天下。
若是能够占据江南之地,那么便可复刻昔日元末之时景象。
“只不过要打南京,眼下对于我们来说也并非易事。”
“南京的兵马不足为惧。”
虽说卢象升作为督师,总理南直隶等地军务。
但是南国的局势,又岂是一任督师可以轻易改变。
“但是朝廷……”
张献忠顿了一顿,说道。
“已经下了诏令,令福建总兵官郑芝龙驰援南京。”
“恐怕还有四五日的时间,郑氏的船队就要开到南京了……”
张献忠并不担心卢象升,反而是担心郑芝龙。
张献忠不是什么坐井观天的蠢材,相反他也对于如今国内有威胁的势力和人都有一定的了解。
海外最为出名者,首推郑芝龙。
只要稍一打听,便知郑氏之名。
“所以……”
徐以显目光锐利,再度上前了一步。
“正因时间紧迫,所以此时此刻,更须果断。”
“战场之机,少纵则逝。”
“万民军水师已至瓜洲,陆军大部已自其上渡江而下。”
“我军也须从江浦立时渡江,水陆并进,共攻南京。”
“元帅,可曾记得属下曾经所讲的秦汉旧事。”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元帅与李岩并称元帅,终要决出高低尊卑,而现如今……便是最为重要的时刻……”
“先入南京者,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