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第2/2页)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他方」世界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这个「定性二乘」,这个二乘人基本上有两类:第一类是退大取小的二乘。就是说这个二乘人他曾经接触过大乘佛法,后来因为某一种因缘,他放弃了大乘,而修习小乘。但是因为他曾经修习过大乘佛法,他内心当中还是有大乘的善根。这种人的种性是不决定的,他随时候可以回小向大,这个是属于不定性二乘,这种种性是不决定。
另外一种人,他一路过来都是修习小乘,他从学佛开始到成就阿罗汉,这整个过程当中,他从来没有学习过大乘的思想。换句话说,他那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完全摄持的是小乘的善根,这种人就是标准的定性二乘。这种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难,这定性二乘当然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就是说他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缘,退大取小,而修习小乘法门。但临命终的时候,他「回向菩提、发大誓愿」,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顺」着他小乘的根「机」,为他「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因为他小乘的善根太强了,所以佛陀先说小乘法,使令他断见思,所以假名罗汉。但事实上他是「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念的转变,生命就转变了,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他发了菩提心,你已经不能说他是罗汉了。为什么说他是罗汉呢?是假名。因为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罗汉的。
这个地方说「盖藏通两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两教所摄机矣。」这个「藏通两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诸佛。你看《阿含经》,《阿含经》是不提十方诸佛的,他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听闻到「弥陀名号,信愿往生」,已经是「属」于大乘的别教、圆教所收摄了。
这个地方,我们要讨论根性的问题。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一个特色,它不是摄受三乘人。我们看《法华经》,很多的国土是普遍的摄受三乘人。释迦牟尼佛出世,也是以一佛乘分别说三。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国土,是摄受三乘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也教化中乘、也教化大乘。但是弥陀的净土,它不摄受二乘人。《往生论》上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它是「大乘善根界」,这当中「等无讥嫌名」。什么叫做讥嫌的名称呢?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也没有根缺,没有六根不足的;也没有二乘种性的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你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那个国土,它不摄受二乘的人,它的标准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的「伴」,眷属的庄严。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个地方是就着「正报妙」来总结。正报妙当中有这个「主」是「佛」陀,这个「伴」是「声闻、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这以下讲出了三种力量:
第一个是佛力,「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前面的佛跟菩萨的正报身心,都是无量光、无量寿,都是时空无障碍的身心果报。我们会开始关心:这样的身心果报是怎么来的呢?佛法的果报出现,一定要有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弥陀因」地的本愿,这个本愿是最重要了。要成就一个国土,一定要发愿。所以阿罗汉为什么证得空性以后,他就入涅槃了?他就是没有愿力。菩萨证得空性以后,他能够从空出假,来积功累德、来庄严他的国土。他在空性当中,为什么能够继续的前进?所依止的是一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一种愿力,这种动力在推动他,所以第一个是愿力。
有了愿力以后,就是广大的六波罗蜜,你经常要为诸众生不请友,来到凡夫的尘劳世界,做他的眷属、做他的师长,不断的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慢慢的善根成长,这个是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这个「果」是指弥陀的佛果,这一期果报、这一期的应化身,因满果成。为什么讲「一成一切成」呢?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弥陀的应身成就。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他成就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这叫「一成」。这个「一切成」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也成就了。所以,弥陀今天他在因地的时候,他要庄严他的国土,他所必须的努力,不仅是他要负担他自己的正报庄严,他还必须为一切九法界的众生准备功德。
所以这个「一切成」的「一切」,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身心,那种无量光、无量寿也成就。是这样子的,这叫他力门果地教。所以弥陀之所以在因地的时候,要花那么多的时间,他的理由就是说:他不但要成就他自己的正报身心,他也必须为九法界未来要成就的正报身心作准备,所以说「一成一切成」。佛的正报成就了,九界的众生也准备好了。可以说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样子讲极乐世界的身心,是由弥陀的本愿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一个。
其次,「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心力不可思议。就是十法界所依止的这一念清净的本性,那个明了性,「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我们今天把一切的有情众生,不管你是迷惑颠倒、不管你是开悟的圣人,我们把这种差别的作用会归到原点,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子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清净心,都具足这样的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性当中,本来就具足无量光、无量寿这样身心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也可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功德来庄严呢?是自性的功德所成就的,自性本具,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这个地方最重要了。我们凡夫如何能够出现这样的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呢?是「信、愿、持名」。我们这一念不可思议的心力,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时候「念念亦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三力不可思议,在前面的依正二报,蕅益大师有四次的重复,使令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三力所成。
这个三力所成就的依正二报,如果从理论上来说,这三力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要有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也有我们众生本具的自性功德力,以及我们修行的这个信、愿、持名的名号功德力。站在理论上,这三力是平等的地位。从修持的角度来说,这当中就有差别。
在净土当中,一牵涉到修证,那就是有感应道交这件事情。从能应的角度,这个能应是的弥陀的本愿功德,已经成就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是一个现成的。不管我们放逸、不管我们精进,弥陀的功德是存在的,一直到它消失为止。所以这个本愿功德力,这种能应的,就像月亮它经常存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准备水,月亮是经常存在的。
在修行的当中,主要的是名号功德力,因为自性功德力也是现成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你这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你还是具足的,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它就是那么的具足。所以今天在这三力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名号功德力。所以蕅益大师在前面的文当中,他也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不过蕅益大师后来也强调说:你在念佛的时候,当然我们会偏重在所依靠的弥陀名号。你为什么会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呢?因为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就念念的创造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是的,但是如果你在念佛的当下,你也能够体会:原来你能念的心,本来也具足这样的功德庄严,「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样子的念佛,就更加的微妙不可思议了,禅净双修,不向外求,这个叫做理持。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要偏重在所念的佛号上,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着我们自己的修行来说,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你所成就的功德庄严,这个是约所念的佛。我们也可以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我们一个人自性本具的。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能念的心本来具足的,然后假借念佛的因缘,念念成就。这个就是总结前面的正报庄严。
这个地方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结束。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往生的众生是有光明,他连依报的宝石都有光明。不过这个地方强调佛陀的光明无量。佛陀的光明能够普照到极乐国土的每一个众生。换句话说,它这个地方强调他力的加被。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只有一由旬,我们如果在娑婆世界要蒙佛的加被,就会有一点困难。除非你要跟他靠得很近,一由旬四十公里。当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弥陀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当中表示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人民,每一个人民都笼罩在弥陀光明的摄受之下,这当中有一点佛力加被的意思。
其次,就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这也是很大的鼓励。我们在念阿弥陀佛,我们会感受到「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我们在念这句名号的时候,我们也能感觉到弥陀的光明在照射我们,也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自己往生以后,我们也有光明。不过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似乎不强调这件事情,他强调佛的光明,因为这件事情最重要。佛的光明对我们有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前面是「信」,这个是「愿」。本师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后,他提出两个重要的理由,要我们发愿:第一个「揭示无上因缘」,第二个「特劝净土殊胜」,这待会儿会解释。这两个理由,跟前面的依正二报是有密切的关系。在解释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的说明:
净土殊胜:
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錀;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有三种殊胜:第一个「带业往生,横出三界」,这个是讲他力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再怎么庄严,假设我们今天不能成就,那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功德的庄严标准太高了,那我们研究这部经,等于是说食数宝。所以说它的重点,就是因为往生有弥陀本愿的加持,所以能够「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它的法门是三根普被,这是一个特色。
第二个「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这个地方是强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待会儿会说明。就是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横具」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国土是「竖」的,有很明确的一个差别相。
第三个「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个「圆」者,同时具足也。这个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一生成佛」,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强调「阿鞞跋致」。「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两个是约果地教,说明极乐世界是一种果地的功德所成。这三种情况,这种「胜异超绝」,都在这「两科」明确的指示出来,所以这两科我们要好好的「研」究。
这个「胜异」跟「超绝」是不同的,「胜异」是约着它本身的殊胜,这个法门本身就很殊胜叫「胜异」;这个「超绝」是它跟其他的比较,说明这个法门是稀有的。这个殊胜的法门,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呢?不是,这是不共于其他的国土,所以这个「超绝」是一种稀有义,极乐国土独一无二的一种情况。所以「胜异」是约殊胜,「超绝」是约稀有。
极乐国土的这种「胜异超绝」,包括它的带业往生、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三种特色,都在这「两科点示」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