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第1/2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页,「戊二、合释能受所受」。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分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分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一科的开始,佛陀是一个「征问」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极乐世界是什么因缘安立为极乐呢?佛陀刚开始的回答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在回答极乐世界的因缘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身心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安乐的情况,所以安立为极乐,这是第一点。
  
  其次,约着「所受用的国土」,就讲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讲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一段是讲到宝树的罗网,罗网上的宫殿楼阁,这样的住处庄严。其次,讲到池水、莲华,「七宝池,八功德水」,上有种种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有种种放大光明的莲华,这是讲到生处的庄严。前面的所受用,讲到居住的庄严、也讲到生处的庄严。前面的回答,都是各别就着某一个重点,讲到生处、讲到住处的一个重点庄严。这以下是总合性的回答,极乐世界安立为极乐的一个理由。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己一、约五根尘明受用
  
  这当中包括了能受用的众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国土,把它结合起来解释。这当中分两科:「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就着广泛的五根接触五尘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情况;其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单单就着耳根接触声尘,来说明极乐世界的受用情形。在「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当中,又分成两科:第一个是「正明」,第二个是「结示」。现在先看第一科「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看经文:
  
  庚一、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段经文在讲之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合科义」。先说明蕅益大师安立这一科的情形,五根对五尘的情况: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
  
  「乐是声尘」,「常作天乐」是讲声尘;「地是色尘」,「黄金为地」这个地是讲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雨天曼陀罗华」包括色、香二尘;「食是味尘」,这「即以食时」这是讲味尘;「盛众妙华」、「雨天曼陀罗华」乃至「经行」,这「是触尘」。极乐国土的众生,他的五根接触五尘,「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情况,就从经文当中看得出来,五根对五尘是可想而知的。这一段是蕅祖安立这一科的一个大义。好,我们详细来看经文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的情况。
  
  「又舍利弗」,这当中佛陀又招呼了一句舍利弗,又讲出了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情况。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这第一段。这以下我们分四段,先看第一段:
  
  释常作天乐等。常作者,即六时也。
  
  这个「天乐」,指的一种殊胜美妙的音声,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是「常」。这个「常」,蕅祖的注解说:就是「六时」,昼夜六时。就是说这种美妙音声的出现,是经常的,而不是短暂的、或者偶尔的,是经常能够出现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关于天乐出生的理由,莲池大师讲出了两种情况:
  
  极乐世界的天乐是怎么来的呢?他说:第一个,极乐世界的天乐是一种天然之乐,这个「然」就是自然,极乐世界的虚空当中有很多的乐器,不弹自鸣,因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你不用弹它,它自己就能够弹奏出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空中有乐器,不弹自鸣。这样的天乐就是解释做天然之乐,天然的,弥陀的功德所变现的。
  
  其次,第二种情况是天人之乐,这个是天人,当然就是有天,极乐世界有人道、有诸天。这个诸天,就是有明了性的众生所弹出来的。就是说阿弥陀佛跟莲池海会这些圣众,在那个地方修行的时候,诸天起欢喜心,弹奏这种天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与莲池海会圣众,那这样子也可说是天乐。这个天乐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天然之乐,一个是天人所演奏的音乐。这个地方是强调极乐世界声尘的美妙,声音。
  
  对比我们娑婆世界的声音,有很多的杂音,吵杂的音声扰动我们的心性。现代的医学家也发现了一件事,说这个小孩子,他在母胎的时候,在怀胎十月当中,如果小孩子的母亲经常听到了一些噪音,这种恐怖的声音,这个小孩子生出来以后,他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他的稳定性会比较差,动不动就会感到一种急躁不安。假设母亲在怀胎的时候,经常听一些比较柔和的音乐,或者是佛号、或者是菩萨的圣号,这个小孩生出来以后,他的内心比较稳定,不容易被外境所干扰。所以这个声音对我们一个人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地方极乐世界它常作天乐,它经常散发出一种殊胜美妙的音声,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殊胜。
  
  再看第二段「黄金为地」,这一段是强调色尘,黄金为地,看蕅祖的注解,我们对照着看:
  
  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有很多的宝树、楼阁、种种的莲华庄严,不过这些所有的庄严都依止大地而住,所以大地的庄严,这个颜色变得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大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黄金为地」,就是说基本上它的本质是「黄金」,但是在黄金当中,又以「七宝」来加以点缀、加以装饰,这个叫黄金为地,这个是一种色尘。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一望过去,这个地上放出黄金的光明,给人家一种高贵(黄金表示高贵)的气氛,这是色尘的庄严,这第二段。再看第三段: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这一段经文当中就有两部分:我们先约所受用,再约能受用解释。先讲所受用。所受用的话,「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前面的「常作天乐」是强调极乐世界虚空的庄严,这虚空当中有音乐来装饰虚空。「黄金为地」是讲大地的庄严,这个大地有黄金跟七宝所庄严。「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在虚空跟大地的中间,是一种中间的庄严。
  
  说这个虚空跟大地中间,有什么样的殊胜境界出现呢?这「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这个「雨天曼陀罗华」,这「曼陀罗华」就是极乐世界宝树(八千由旬)的华,它经常会从树上降下来,所以这个雨天曼陀罗华它是色尘跟香尘的庄严。色,这个华有美妙的颜色;当然它也散发出香气,使令极乐世界的整个空中,散发出华的香味。这一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
  
  古印度的一天,它是分成「六时」,一个时段是四个小时。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极乐世界不管是「依」报的国「土」、或者是「正」报的身心,都是放大「光明」。它的光明「不」用靠「日月」,所以它没有白天、晚上的差别。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经常都是白天的情况。我们讲「昼夜」六时,是随「顺」我们娑婆世界的一种习气、概念,来这样宣说的。
  
  这个「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在受用极乐世界的华香之余,在清晨的时候,他第一件事情该做的就是:拿着宝树的华,用衣祴把它装起来,然后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就像我们早上刚起床一样,早上刚起床到大殿,先供茶、供香;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曼陀罗」华翻成中文叫「适意」,就是这种华你一接触以后,内心会有一种很舒适、欢喜的感觉,所以叫「适意」,又称为「白华」。不过莲池大师解释这「曼陀罗」华,它是天上才有,不是人间有这种华。一般佛陀讲经的时候,都是天人散这个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这个都是属于天上的华,特别的舒适、特别的使人欢喜。
  
  衣祴──是盛华器。
  
  这个众生就拿这个「衣祴」,衣械「是盛华」的「器」具,是用布做成的一个袋子,就像我们僧袋,略似这种情况。
  
  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盛众妙华」,是表示极乐世界的华不是只有曼陀罗华而已,「应」该是──像《妙法莲华经》上说:佛陀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诸天有散「四」种「华」。这四种华:第一个是曼陀罗华。第二个是摩诃曼陀罗华,就是比较大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第三种是曼殊沙华,这个曼殊沙华翻译成中文叫柔软,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华,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柔软的感觉,不会像过去那种我执、法执那么坚固。这个柔软、调柔,在佛法讲调柔,都是跟我空、法空相应所表现的一种功德。这曼殊沙华是柔软义。第四个是摩诃曼殊沙华,这华比前面的曼殊沙华再大一点,所以加「摩诃」,摩诃曼殊沙华。诸天经常用这四种华,来供养说法者。
  
  这当中智者大师解释「四华,表四因位」,华能够感果,表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行、向、地,有四种因位的菩萨,就是用四种华来表示。「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当中也是有借事显理。说这是讲什么道理呢?
  
  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
  
  这个「真因」,成佛之因,当然广泛来说是六波罗蜜;但是根本来说还是智慧。智慧是能证,能够觉悟真理的还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智慧「会趋」向于佛「果」。佛果在哪里呢?「果德无不遍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果德就是一种真,或者我们讲法身佛,真如理性,理性是遍满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蕅祖的意思就是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拿着华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当然事相上也的确是如此。在表法上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整个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这后面会讲到。所以我们讲「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就着凡夫无明的心,整个投入了阿弥陀佛的真如大功德海里面,你所接触的颜色、听到的声音、你所吃到的饭菜,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
  
  换句话说,我们在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待一辈子,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每受用五尘一次,你的智慧就增长一分。就是你能够觉悟的智慧,慢慢的增长,你总有一天能够觉悟到这个五尘的本体那个真如理。就是能证的智慧,迟早会去接触到真如理。就是说因地的华去供养佛,这个华有趋向于佛的一种力量。我们在极乐世界的这种「真因」、这种智慧的栽培,一定会有一种力量,使令我们趋向于真如的理性,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这一层的表法。
  
  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离极乐世界,刚好是「十万亿」的「佛」土,所以佛陀强调「十万亿佛」。表示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要「供」养「释迦」佛、或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都「不难」。这是怎么回事呢?是「阿弥神力所加」,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加被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德所成就的。
  
  这个地方「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莲池大师他认为:这一段的经文重点在修福,就是表显了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修习福德资粮的一个殊胜。莲池大师认为下一段的经文,「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是表显极乐世界的一种智慧,成就智慧的殊胜。这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一个菩萨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不是为了去那个地方住在宝树、楼阁,欣赏「黄金为地,雨天曼陀罗华」如此而已,要紧的是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因为佛是最殊胜的福田,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说明出来。
  
  在经典上说:我们一个人能够供养到真佛,这个果报会让你现身就能够得到现生的果报,供到真佛,不是供养佛像。你能够遇到真佛,能够如实的供养,这个果报你马上就能够受用。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在舍卫国三个月结夏安居,结夏安居完了以后,就到隔壁中印度的波罗奈国去。这个波罗奈国的国王是信奉婆罗门教,所以婆罗门的老师就建议国王说:佛陀要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游化,他有很多很多的真理要宣说,有广大的摄受力,你要规定所有的人民,都不可以去供养佛陀,否则我们婆罗门的眷属就会减少。国王就召告整个国家,他说:佛陀要来我们波罗奈国游化的时候,谁敢供养佛陀,罚五百金。就贴出这样的公告。
  
  当释迦牟尼佛来的时候,第一天带着比丘去托钵,就托空钵而回。正当佛陀要回到精舍的时候,这当中有一个老妇人,她也不认识字(哈哈),这公告写什么她也不知道。她那一天准备要煮中饭,把米洗完了,米水要拿去倒。要倒的时候,看到佛从正中央走过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因为她不知道告示上写些什么东西,她就很真诚的拿米水供养佛陀。佛陀就欢喜心接受了,当下就把米水喝下去。喝下去以后,佛陀当众为她授记。
  
  这个时候,很多人很惊讶的说:你怎么敢公然的违背法律呢?很多的婆罗门就围过来。围过来以后,佛陀就为他授记说:你供养的功德,我为你宣说一下:你今生死了以后,你就到天上去,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完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六欲天;六欲天完了以后,再到人间来。你只要到人间,就是受大富长者的福报,要不就到天上去。在人天往返十五劫,十五劫的时间,这么长。然后,出生为人的时候,生长在一个没有佛的时代,证得辟支佛果。
  
  佛陀讲完这句话的时候,这些婆罗门的大德就不服气了,就跟佛陀说:佛陀啊,你是一个剎帝利主,你是净饭王的儿子,是高贵的种性,你怎么能为了饮食而说谎呢?说她供养你洗米水而已,你怎么能说她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佛陀这个时候出广长舌相,把舌头伸出来,把整个头都盖住。在当时的印度,每一个人都知道:舌头能够盖住头部,那是生生世世不打妄语的。这时候婆罗门的这些长老就生起了恭敬心:唉呀!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不讲妄语的人;但是你要讲出个道理来听看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