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丁初、声闻众分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这一科是「引众同闻」的第一科,「声闻众」,就是说明同闻的大众,第一先列出声闻众。「声闻众」又分三小科:「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今初」。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段经文「与大比丘僧」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他不是沙弥,而是「大比丘」,说明他的种类。这些种类有多少呢?「标数」,「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叫「明类标数」。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先解释「大比丘僧」,再解释「千二百五十人俱」。先解释「明类」,看「总标」: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这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简别他们不是沙弥。看「别释」,「别释」当中,先解「释比丘三义」:
  
  别释
  
  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话,因为它含多义,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层意思。第一个「乞士」。就是他「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我们从戒律上来看,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就是你一个出家人,你不要从事生产事业,这个从事生产事业叫做邪命。那你不从事生产事业,这个生活怎么办呢?「一钵资身」,你向居士来乞求,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用这个托「钵」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这个托钵的原则,「无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钵,你不能够说我们今天多托一点,明天偷懒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给众生,不能残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养多了,要把它布施出去,明天还要去托钵,「无所畜藏」。靠着托钵生活,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干什么呢?
  
  「专求出要」。就是你要把这个精神、体力、时间保存下来,一心一意的修学出世的圣道。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对出家众的一个规定,「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这叫做「乞士」。
  
  第二个「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个出家众专求出要,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观察」。这个「正慧观察」,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刚开始出家,只是对三宝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我们相信假借三宝的引导使令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这一念的信心,就来到僧团。出家以后,也是依止这个信心来持戒,乃至于修忏、修福。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点闻慧,就如此而已。但是对于内心粗重的烦恼,还是不能调伏。
  
  虽然不能调伏烦恼,但是我们对于业果的信心、对于戒法的信心,来勉强自己去遵从佛陀的戒法,刚开始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多少有一点闻慧,知道我们身体是不净的、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依稀仿佛有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还是随顺颠倒的思想,还是起烦恼。但是起烦恼,不敢造业。为什么?因为有这个戒的摄持。就是开始这么一层闻慧。
  
  但是我们慢慢慢慢的「专修出要」,这句话很重要。你刚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一方面听闻佛法,有这个解门;一方面能够修止观,实际的去操作。慢慢慢慢的,你一次一次的听闻法义,一次一次用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够对身心世界的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真实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个时候,你过去的那个颠倒,这个常、乐、我、净的颠倒,就能够调伏下来。这个时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我们对于身心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要达到思慧的程度、达到胜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转了。不会说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的恶因缘刺激就还俗,不容易。烦恼多多少少也会活动,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这个不净相、苦相、无常相、无我相的时候,烦恼淡薄了。
  
  所以说「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所以说调伏烦恼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础,有持戒,有一点止的力量、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在这寂静的心当中,以这个四念处来观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的调伏烦恼,不堕爱见,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个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么事呢?就是做这件事情。
  
  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这个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欢喜涅槃的,他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他不但自己贪恋,他还不喜欢别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着他享受五欲的快乐,这个魔王的心情是这样子。这个时候有人「发心受」了「戒」以后,经过三番「羯磨」得到戒体,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迈进,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着急,他的眷属又要减少了。所以这个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这个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层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译了,多义不翻。这个是指比丘。
  
  再解释这个「僧」: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僧」也是印度话,但印度话本来是「僧伽」两个字,中国人畏繁要简,就取这个「僧」字。这个「僧」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和合众」。这个「和合」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理和」,一个是「事和」,就是这个僧团的和合有两层意思。
  
  先解释「事和」。这个事和有六和合,身、口、意、戒、见、利。但是六和合生起的次第,第一个是见解的和合,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先解释「见」。换句话说,你一定是「见、戒、利」的和合,才能引生「身、口、意」的和合。
  
  先看第一个「见」。一个僧团的根本和合的条件,就是大家思想要一样。所以古代的丛林,天台宗有天台宗的道场,唯识宗有唯识宗的道场,不能共住的。有些人说:你这个僧团没几个人住,那个僧团也没有几个人住,大家可以住在一起,减少这个处所。讲这句话是外行话(哈──)。
  
  因为思想不一样住在一起,这彼此间会争执的。唯识的思想跟天台宗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佛法根本思想是缘起,「一切法因缘生」,破除外道邪因缘论、无因缘论。但是是什么因缘生起呢?唯识宗说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是剎那剎那生灭、剎那剎那受熏。天台宗认为是真如。这两个怎么能够住在一起呢?(呵──)住在一起,两个思想上就会开始互相争执。所以这个道场第一个是「见」和「同解」。
  
  刚开始修行,是允许有法执的,看这个意思。就是你还没有过河之前,佛陀允许你抓住一个船,可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当然每一个人到达究竟的时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是允许你选择契合你根机的法门去修行,这个是允许的。所以僧团第一个和合的条件,就是见合同解,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戒」和「同修」,各式各样的戒法、各式各样的制度,大家遵守一个共同的制度,什么时候做早课,什么时候共修,什么时候做晚课,什么时候吃饭,它有一定作息、时间、制度,这个大家的戒法要一样,「戒和同修」。
  
  第三「利」和「同均」,饮食、衣服等四事的供养,大家要一致的。不能说你吃的是这个,他吃的是那样,不可以的,这个会引起争执,这个利养要同均,这第三个。
  
  由于见、戒、利的和合,我们身、口、意就容易和合。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大家身体住在一起,有一定的作息,大家一起上殿、一起下殿,一起上课,「身」和「同住」。因为思想一致,就容易「口」和「无诤」,我讲的话你也同意,你讲的话我也同意,这个话一讲出来,大家都不会争执。「意」和「同悦」,大家的心情,我包容你、你也赞叹我,大家互相包容、互相赞叹,意和合同悦。我看到你欢喜,你看到我也很欢喜。
  
  这样子,大家就有共住的条件,这是这六个条件具足了,这样才是一个和合的僧团,这个叫做「事」相的和合,有六种的条件。
  
  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但是「理和」则专指圣人。我们看理和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无为解脱」,简单的说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每一个人在趋向我空、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譬如阿毗达磨的论师,他欢喜修无常,从这个身心的变化,前一剎那的身心,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我当中悟入空性,阿毗达磨的思想、方法是这样子的。中观学者他悟入空性,他不是从无常下手,不是从事相上的差别,他的智慧高,他观察我们身心世界:「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样的一个道理观察,去悟入无生的空性,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悟入空性是:「一空无二空,一如无二如」,是无差别的。
  
  所以所有的圣人只要透过实修,所证的理性是无差别的。虽然这个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但是当他们进入这个门以后,有各式各样的门可以进来;但是进了门以后,大家是一家人,同证无为解脱,这理性上是和合的、无差别的。
  
  这个理和是专指圣人,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不过有理和,也不表示这个人就有事和,也不一定。你看部派佛教(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大家没有什么争执;佛灭度后第一个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这个僧团就开始争执了。为什么争执呢?这个思想不一样,对戒律、对教理的解释不同。
  
  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罗汉,所以道宣律师说:「其入观也,人法双亡;及其出也,不无缘习。」就是这些部主阿罗汉,他们到了佛堂里面入观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人法双亡,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无诤三昧,我入的空性是如,你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但是从佛堂出来解释名相的时候,大家就有话说了。大阿罗汉那个法执,我们看律藏,那些部主、那些大阿罗汉在解释戒律的时候,每一个的口气都是得理不饶人的,诤得非常厉害。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因为阿罗汉还有法执,只有佛陀才没有法执。
  
  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事和也不一定理和。这是两种和合的情况。不过是这样子的:如果共住的话是偏重在事和。这个叫做「僧」,就是具足这六个和合的条件,就称为「僧」,或者叫做「和合众」。这个是解释「大比丘僧」,这一科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再看「标数」: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与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声闻众,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来的呢?「三迦叶」的「师资」是一「千人」。佛陀成道以后,先度五比丘,第二个就是三迦叶。这三迦叶是三个兄弟: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他领有五百徒众,他是大哥;老二弟名伽耶迦叶,领有二百五十徒众;老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是领二百五十徒众。他们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他们是事火婆罗门。佛陀先去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佛陀为他说法,就归依了佛陀。归依以后,他就把这些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去。
  
  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被这个伽耶迦叶看到了,以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面去呢?跑上去看,不是出事,是归依了佛陀。佛陀为他说法,他们也就次第的归依了。就度了三迦叶,他们师父、徒弟加起来有一千人,这是第一个僧团的成立。
  
  「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当时也是婆罗门外道,各领一百个人在修行。舍利弗一开始不是先见到佛陀,他是先见到马胜比丘,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具足,就问他说:你的老师是谁呢?说:我的老师是佛陀。你的老师是教你什么法门呢?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舍利弗尊者听到这句话,就证得初果。初果以后,他就把这句话告诉目犍连尊者,后来两个人都归依了佛陀,所以这个时候又多了两百人。
  
  第三个是度「耶舍子等五十人」,耶舍就是耶舍长者子,还有他的同参道友,总共五十人。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先度脱」的这些人。这些人可以说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感佛深恩」,经「常」的「随从」在佛的旁边,「千二百五十人俱」。
  
  看这个意思,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僧团是很大,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我们台湾好象还没有这么大的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段是「明类、标数」,说明法会声闻众的种类还有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个「表位」是说明这些比丘他的一个阶位,都不是凡夫,都「是大阿罗汉」。这些阿罗汉是怎么阿罗汉法呢?「众所知识」,这是「叹德」,赞叹他们的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
  
  先解释「阿罗汉」。「阿罗汉」是比丘的一个果,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翻成中文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应供」,他能够应人天的供养,这个是比丘的「果」,比丘只是「乞士」,比丘还要向众生乞求。「阿罗汉」他是应人天供,所以他是一个「乞士果」。「杀贼」是「破恶」的「果」。比丘还在对治烦恼,「阿罗汉」是把这个烦恼贼给杀死了,把一天到晚夺取我们功德法财的这些烦恼贼给杀了,「阿罗汉」的内心他都是太平的,一片的光明寂静,涅槃寂静乐,不再有贼的活动。「三、无生」,无生是「怖魔」的「果」。
  
  这个「阿罗汉」称为「无生」,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他生死亡以后,不像我们凡夫还有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我们,他前一念灭,后一念入涅槃了。为什么不能说「无死」,而说「无生」呢?因为「阿罗汉」他还要面临最后一次的死亡,他的死亡还有一次,所以说他是「无生」,说他没有这个生了,没有受生的因缘,但是他还要面临一次的死亡,所以只能够说是「无生」。这个是解释「阿罗汉」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下面两段是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大」字:为什么阿罗汉前面要加一个「大」字呢?这有两层意思: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阿含经》讲到阿罗汉,有三种阿罗汉。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众生的善根有各式各样,有些人禅定的善根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得到禅定,当然有禅定就有神通,但是他还是凡夫,心中还是有烦恼的活动,遇到恶因缘还会造业、还会堕落,这个叫做「心解脱」(内心的心)。他内心当中有大自在,有禅定的人那还得了,他说这个糊纸是黄金,这个糊纸就要变成黄金,他的心有这种堪能性、自在力,这叫「心解脱」。
  
  另外一种叫做「慧解脱」,这个人宿世对智慧的栽培善根强,但是有些人你要他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有困难,他修禅定有困难。就是说有些人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禅定。这种多分来说都是在未到地定,有的阿毗达磨的论典说是欲界定也可以,不过多分来说都是认为要到未到地定。所以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修我空观,成就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跟平常人一样。你问他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他一概不知;但是他是一个阿罗汉汉,他内心当中已经是应供、杀贼、无生,有三种功德,这个叫做「慧解脱」,就是他还没有得到禅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