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第1/2页)《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二、辨体
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二科,这是辨别本经的体性。「体性」这句话,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一切法,我们可以分成体、相、用,来观察这一切法的差别。比如说,我们可以用黄金来做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有杯子的相状、有杯子的作用。或者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椅子,这个椅子就有椅子的相状、椅子的功能作用。或者我们用黄金做一尊佛像,佛像有佛像的相状、有佛像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体性都是黄金。就是说,能够做的这个杯子、椅子、佛像,它的体性都是黄金,这个就是体性。
本段的「辨体」,主要是要说明:本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它的体性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讲一句白话说:这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怎么来的?它的体性是什么?是讲这件事情。这当中我们分成两段,「标名」跟「正辨」。先看「标名」:
标名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这以下「标」出「体」性的「名」称。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本经的体是「实相」。这个「实相」是蕅益大师根据《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本经的体性,先把本经的体性标出来。
以下我们正式的说明,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明性量无相」: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吾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本经的体性。这个「现前」简单的说就是「当下」,我们现在当下这一念,能够明了分别功能的这个心性。现前一念心性开展出来,就是见、闻、嗅、尝、觉、知,有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以下有五段来说明这个心性的相貌。
先看第一段:「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这一段主要是发明我空的真理──我空真如。我们现前这一念身心,这个五蕴的身心,我们找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说这个「不在内」,我们在这个身心世界当中找不到我,「在外、在中间」都找不到常一的我,可见得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一个常一的自我。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明白,过去也讲很多了,不再说明。这是约空间上来发明我空的道理,这以下约时间。
「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这个自我的体性,它也不是属于过去,过去已经消失了,未来未成,所以从过去、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念心,是没有一个常一的我,这个很容易明白的。现在心为什么没有我呢?因为现在心是剎那剎那生灭,剎那剎那变化,「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在整个变化当中,我们没有主宰性,我们对于这样的变化性没有主宰性,所以说现在心也是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约时间上来发明「我空」。前面是约空间上觅之了不可得,这个我的相貌是不可得,不管是内、外、中间,找一个常一主宰的相貌不可得。这一段是在说明我们这一念心里面,常一的我是不可得,我空的真理。
再看第二段:「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这一段是说明法空。法空,蕅益大师主要是约六尘的境界来解释。先讲这个色尘,「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变现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但是它所变现的这些法,都没有常一的体性,所以说「非」,这是因缘而生的。也不是「香、味、触、法」,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省略了声音,当然这个六尘都是因缘生,本性都是空性的。这是发明法空的道理。
这个法空的道理,在唯识学有一个譬喻说:比如说我们看这个水。我们「人」看这个水,就着人法界的这一念心性来观察这个水,我们看到这个水有水的体性、水的相貌、水的作用。鬼神的世界他那一念心性有罪业,因为有罪业,所以它看到的水是火。这就表示说这个水是无自性的,它会随顺个人的因缘业力而变化,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法是空性的,容易明白,它是自性空,因缘有的。如果说这个水有独立的体性,任何一个法界的心性去观察这个水,应该都是水,因为它的体性是常一主宰的,它能够决定它的性质;但是事实上不是。所以说,我们这一念心性里面,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因缘生,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的。
这两段是发明我们这一念心性,有法空的真如跟我空的真如,这两个真如相应。再看第三段,
第三段是很重要的观念:「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这个地方就把整个心性的相貌全部标出来。我们这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觅之了不可得」──我空、法空。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但是你也不可以说完全没有,因为这个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我们不能否定它一种相续的作用,它随顺因缘有各式各样相续的作用。所以说,你不能够说它完全的断灭,这个「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我们观察它常一的自性是不可得,这个是约体性。
约作用来说,「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这个作用,按天台的思想「即空、即假、即中」,前面是发明即空,这个「具造百界千如」是约即假。这个「具」就是理具,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我们是不能受用的。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有事「造」,要有这种造作的因缘才能够出现,事造法界、理具法界。「具造百界千如」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念心,这种清净本然、这个无我无我所的心,你动一念头,它就能够创造十法界的依正果报出现。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到当时的一个情况,他说:杭州有一个居民,这个居民的祖先留下几亩田地给他耕种,他这个人很老实,每天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田为生。但是没多久,这个田地被当地的一个地主大富长者,用非法的手段把它抢过去。抢过去以后,他没有田可种,这个农夫很生气告到官府去,请官府主持公道。但是这个地主用钱贿赂这个官府,那官府就把这个田地判给了地主。
这个农夫非常的生气、非常的伤心,说:好,你啊欺人太甚,我死了以后饶不过你,我要变成一条毒蛇来咬你。他起了这个恶念。起了这个恶念以后,没多久就生病,非常的严重。生病以后,他看这个情形是好不起来,就把他的儿子叫过来说:我这个病是治不好了,那你要帮我办后事。办后事的时候,那个棺材不要完全封死,留一个小洞。他儿子问说:留一个小洞干什么呢?他说:这个地主欺我太甚,我死了以后要变成蛇来报仇,所以你留个洞让这个蛇好跑出去。那他儿子就遵命照办。那这个做棺材的就问说:诶!你留这个洞干什么呢?这个儿子就如是如是的说。
后来这件事情就传出去,传到这个地主耳朵里面,知道了。这个地主也是有一点良心的,知过能改,他听了以后良心发现:别人好端端的种田,我把它抢过来,害他含恨而死!他就拿了地契,准备了一些礼品来拜访这个农夫说:我过去对不起你,希望你能原谅我,过去的事我们就化解掉吧。就请他喝酒、吃饭。那这个农夫看到对方有惭愧心,把土地归还,心里一高兴就喝酒。一喝酒的时候,喝太多就吐,就从嘴巴里面吐出一条毒蛇来,从此病就好了。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明朝,蕅益大师说当时有的一个实际情况。他肚子里的毒蛇是怎么来的呢?他怎么会有毒蛇呢?是一念的瞋心啊!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具造百界千如」。当然我们平常起的念头,若不是很强烈,还不至于有这样的情况。这在唯识学上说:强者先牵、强者先牵。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人」的果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是把人的果报寿命结束以后,才会创造一个新的果报。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你在现前起了一个很大的念头,或者是善念、或者是恶念,这个念头的力量太大,虽然你这个「人」的果报还有,但是它可以把你的果报先抢过来,先让这个强大的念头先得果报,强者先牵。他后来忏悔了,改变心意了,所以这个果报又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就着我们内心的作用,你动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十法界的因缘、就是一个十法界的因缘。我们平常不断的动念头,它就不断的累积,一直到临命终的时候再算总帐,「腊月三十算总帐」,把你一生当中所有的善恶念头都加以归类累积,看哪一个念头最强──强者先牵,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本性是即空,它本身是没有一个决定的体性。随着我们不断的造作,念念的造作,念念之间就有十法界的差别出现。这个就是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即空、即假、即中。这里是把我们内心体性的相貌全部讲出来。
再看第四段: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我们这一念心,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啊,这个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当然我们现在的心是经常打妄想,我们要从这个妄想的心恢复到本来面目,这个次第,天台宗讲「六即佛」。我们刚开始从「名字位」到「观行位」、「相似位」的时候,去明白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我这一念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是觅之了不可得,但它可又是「具造百界千如」;虽然具造百界千如,可又是觅之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明白这个相貌的时候,是假借语言文字的;但是遇到「分证即佛」,这一念心跟我们本来面目一相应以后,那个现量的境界现前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的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心中没有文字相、没有名言的。
我们中国佛教到了唐朝以后,有各式各样宗派。有宗派就会有很多争执,尤其是中观跟天台的思想有很多的争执。中观批评天台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有自性执,安立了真如。但是我们看这一段:「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天台宗所谓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啊,那心中是没有名言的、没有名言的。按照唯识学的思想,这个破遍计执,远离遍计执,开显圆成实。心中没有名言,怎么会有自性执呢?我们凡夫的执着一定要假借名言,你不动名言,你怎么会有执着呢?所以说这个真如法性的境界,那种即空、即假、即中,它是离一切的名言的、离一切的名言。我们刚开始在修观的过程当中,是假借名言,但是真正悟入的时候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的,远离一切的遍计执,是这样子的。
最后一段把前面的四段总结: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简单的说,这个诸法实相、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离一切相的,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即一切法」。你动了一个念头,它就有十法界的依正诸法,循业发现。「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说,我们为了要形容这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这种心性,形容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安立一个假名,这个就是实相,这是假名安立的,或者讲真如、实相、或者一真法界,都可以。这一段是笼总的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性跟作用说出来,所以讲「性量无相」,这种相貌的本质是离一切名言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是离名言的,叫做「无相」。这一段是总标,总标体性跟作用。
第二段就是约体性来发挥,我们这一念即空的体性来发挥。我先念一遍: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实相」的自「体」,先看它的体性。它是「非寂、非照」,它不是决定的寂灭,也不是决定的觉照;但是它可以又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不是单一的寂,也不是单一的照,而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空性的清净本性,它的相貌,天台宗讲出两个相貌。第一个「寂」,它是一个寂灭的状态,这个寂灭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叫做「寂」;那第二个它有「照」的功能,它有灵灵觉觉的明了功能叫做「照」,就这两个。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自体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一段是把我们的体性标出来。
第二段,讲依体起用。在这个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出现。如果讲「照而寂」(佛法的这个名相,都是偏重在下面那一句话),就是照而寂,如果我们强调这个「寂」的功能,就显现「常寂光净土」,这个「土」有不动义、有不变义。「寂而照」,如果强调这个「照」的功能,那就是「清净法身」了。这个「身」是约正报,「身」比较有随缘的意思。这个是讲到有所偏重,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个「寂」的功能强,就偏向于「法身」,法身也是有不变义,三世诸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报身,阿弥陀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报身,就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照」就有随缘义。「性德照寂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约「性、修」来说,性德就是偏重在法身,修德偏重在报身,这个容易明白。因为这个法身是本具的,你不管修不修都是有的;这个报身你不修还是没有的,要有六波罗蜜的修德,这个报身才能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