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俘虏日伪军骑兵营营长
第十四章俘虏日伪军骑兵营营长 (第1/2页)自从,守卫酒台县城的战役结束后,王安每天都会命令一部分部下,前往酒台县城附近的旷野之地巡逻,一旦在巡逻时发现敌情,立刻向华夏军第七团团部汇报。
偶尔,王安也会亲自前往酒台县城附近的旷野之地,视察部下们的巡逻任务。
这天临近中午时,王安和数十名装备着STG—44式自动步枪的警卫兵,来到了酒台县城附近的旷野之地,试图视察部下们的巡逻工作。
数十名正在巡逻的华夏军人,见王安来了,便纷纷用充满敬重的眼神看向王安,满脸都是恭敬之色。
为首的巡逻队长官,主动走近王安,毕恭毕敬地对着王安敬了个军礼。
“王团长,您为了酒台县城军民的安危,常常视察我们的巡逻工作,身居高位却常常与一线官兵同在,您为华夏抗日大业所付出的功劳与苦劳,大家都看在眼里,凡是眼睛没瞎的,都因此而敬重您”
王安并没有因为被拍了一句马屁,而感觉到有情绪变化。
能在军队里当团长的人,地位要远超绝大部分军人。
只要是有上下级关系存在的群体,都经常出现下级拍上级马屁的事。
可能第一次被下级拍马屁时,会感觉到心情变得更好,等到了第无数次被下级拍马屁的时候,就不会因此而心生情绪变化了。
王安满脸都是冷酷的神情,眼神中不带任何情绪,一副冰冷冷没有人情味的样子。
“你与其花心思研究如何拍上级马屁,还不如多花点心思研究如何干好巡逻工作,等视察好了你这边的巡逻工作后,我还要去视察其他巡逻队的巡逻任务。”
王安每次命令部下们出城巡逻,都会要求出城巡逻的官兵们分散成许多个巡逻队,每一支巡逻队都在划分好的区域内巡逻。
突然间,不远处传来了马蹄踩踏地面的声音。
无论是王安,还是现场的其他军人,都开始仔细听声音来进行分析,不一会儿后,所有人都露出了警惕的神情。
众多马蹄踩踏地面的声音,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只有正规军的骑兵才能在行进时如此整齐划一。
附近一带的华夏抗日武装,可没有骑兵。
根据排除法,大概率,不远处出现了日伪军的骑兵。
还未等在场的军官们下达命令,在场的每一名华夏士兵,便纷纷根据战术条例,快速找到就近的掩体,躲在掩体后面,将手中的枪口对准了马蹄声传来的方向,娴熟地拉上了枪栓保险。
一部分装备着辽造13年式轻机枪的华夏军人,趴在地上,架起了四挺辽造13年式轻机枪。
随着时间渐渐流逝,马蹄声越来越近。
又过了不一会儿后,数百名骑在马背上的伪军,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伪军们穿着兴安军的军装,军帽上的军徽标志,也是兴安军风格的军徽标志。
918事变后,一部分蒙古族居住地区被扶桑国征服,扶桑人为了更好地维护在关外的统治,便招募了蒙古族伪军。
世人将抗战时期的蒙古族伪军,称呼为——兴安军。
一看见兴安军,王安便不由自主地气得牙痒痒。
兴安军从来不敢对扶桑人、北极熊人、外蒙古人下狠手,只敢对华夏同胞下狠手。
不知道多少蒙古牧民家庭,因为被兴安军劫掠,一夜之间,财产全无、家破人亡!
兴安军不仅仅对同为蒙古族的同胞狠毒,对关外的华夏各族平民同样狠毒!
根据后世的史书记载,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因为兴安军而惨死的华夏各族同胞,不计其数!
王安最看不惯像兴安军这种只会窝里横的军队!再加上国仇的缘故,王安恨不得将眼前的兴安军全部杀光!
尽管如此,为了方便获得更多关于日伪军的情报,王安还是觉得,有必要俘虏一部分兴安军。
“全体听令,待会儿,争取抓几个活的兴安军,试试看能不能拷问出一些情报”
“遵命!”
……
……
出现在王安的视野中的兴安军,总共有一个骑兵营,数百名骑兵的规模。
为首的兴安军骑兵营营长的名字叫——巴特尔,是一名蒙古人。
巴特尔虎背熊腰、一身肌肉、四肢粗壮,满脸都是沟壑,鹰钩状的鼻子,满是杀意的眼神时不时不由自主地闪烁着寒光,强大的气场中戾气十足。
巴特尔仔细观察着,出现在眼前的华夏军队,同时,脑海中也开始思考、分析。
片刻后,巴特尔便不由自主地在心中暗想道:“他们的大部分武器我都认得,唯独有数十条形状怪异的枪,我不认得”(没见识过STG—44式自动步枪)
“到底是什么枪?看上去是步枪,却像轻机枪一样,安装着弹匣,体积也比轻机枪要小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