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学堂烛光透阴谋 学监被害案困惑上
第五十回 学堂烛光透阴谋 学监被害案困惑上 (第1/2页)命案惊堂
大清光绪年间,夜幕恰似一块沉甸甸的乌布,密不透风地将那向来宁静祥和的清源学堂紧紧裹缠。
四下里万籁俱寂,唯有学堂内的一间屋子透着昏黄微光。烛火在风中摇曳闪烁,光影于窗棂之上肆意舞动,好似有一双无形鬼魅之手在暗中拨弄,急欲将隐匿于黑暗幽深处的秘密昭告天下。
彼时,八股取士之风正盛,清源学堂肩负着为朝廷输送栋梁之才的重任,每一位莘莘学子皆在为踏上科举之路而发愤苦读、奋力拼搏。
学堂的学监周严,一位素以严厉苛刻、坚守己见著称的老者,此刻却直挺挺地僵卧在冰冷的地面,没了气息。
他身侧,一本翻开的《四书集注》摊在那里,书页被鲜血浸透,原本清晰的字迹早已晕染模糊,难以辨认。
在这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的清朝学堂,像《四书集注》这类教材本是周严传道授业、培育学子的得力助手,如今却沦为这桩命案现场最为关键的线索之一,默默诉说着这场悲剧的残酷。
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尚未照进学堂,学生们便被一阵嘈杂喧闹声从睡梦中惊醒。
当听闻学监周严惨遭杀害的消息,整个学堂瞬间乱作一团。
有的学生吓得脸色惨白如纸,眼中满是对未知的惊惶与恐惧;有的则三两成群,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这起突如其来、令人毛骨悚然的惨案。
然而,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有几个学生的表现却显得格外反常。
在清朝,尊师重道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监被杀之事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李逸尘,平日里在学业上一直出类拔萃,文章写得极为出色,是有望通过科举踏入仕途的好苗子。
可最近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却如断崖般急剧下滑。
此时的他,面色煞白如纸,眼神游移闪躲,仿佛心底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极力想要遮掩。
他的好友王睿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关切地询问缘由,李逸尘却只是无奈地摇头,双唇紧闭,不愿多谈半句。
在当时,成绩关乎学子的前途命运,李逸尘成绩的变化自然格外引人关注。
教师们也都纷纷聚集在案发现场的周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悲痛。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张沐风老师,他与学监周严在教学理念上向来分歧严重。
周严始终秉持着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一心让学生们死记硬背经典,以应对科举考试;而张沐风则深受新思潮影响,极力主张教育改革,倡导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甚至希望能融入一些西方先进的知识。
两人为此多次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如今周严遇害,张沐风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其他教师看向他的目光中,隐隐约约带着一丝怀疑的意味。
在那个传统与变革激烈碰撞的时代,教育理念的冲突格外尖锐。
负责调查此案的捕头赵勇迅速赶到了学堂。
他身着清朝衙役服饰,神色凝重,仔细地查看周严的尸体,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随后又认真审视周围的环境,最后小心翼翼地将那本染血的教材收起。
紧接着,他开始有条不紊地询问在场的学生和教师。
在查看学生们的成绩记录时,周严被害前李逸尘成绩的突然大幅下滑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
在清朝的司法体系下,捕头肩负着维护地方治安、侦破案件的重任。
赵勇径直找到李逸尘,表情严肃地问道:“你的成绩为何突然下降得如此厉害?这和学监被害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关联?”
李逸尘紧张得双手不停地绞在一起,犹豫了好半晌,才结结巴巴地小声说道:“学……学监他对我的要求实在是太严格了。最近的一次考试,我因为过度紧张,发挥严重失常。他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留情地严厉批评了我。从那以后,我一见到他就害怕得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