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天沤肥的第一天
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天沤肥的第一天 (第1/2页)张铁军回到麦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沤肥,毕竟鹿皮鹿茸鹿肉这些不赶时间,可是麦田和菜地再不抓紧一些,可就来不及了。
种地是普天之下最不容易经得住糊弄事儿的工作,有一点疏忽大意,菜地和麦田就会给你一个交代。
既然起跑线已经延后,张铁军自然要努力追赶上来。
鹿粪里面含有大量的氮、钾等元素,是极好的肥料,能够增强肥力又可以改良土壤。
但是有一点,鹿粪不能直接用作肥料,必须要经过发酵以后,才能够按照合理的配比,加以施用。
想要发酵鹿粪,对于张铁军来说,可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发酵鹿粪的工艺说复杂很复杂,但是说简单却也不难,总的来说就是提高鹿粪温度和水分。
鹿粪里面细菌和微生物很多,直接填埋到土壤之中,容易造成土壤富养化,极容易将植物的根茎烧坏。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张铁军目前也没有想考虑做一个面面俱到的专业农业种植物人才,所以沤肥的流程相比那些专业化肥厂也做了一些简单处理。
好在张铁军沤肥的量不大,所以在成效方面,不会打特别大的折扣。
张铁军拿出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破木盆,原本还想着找一个铁铜盆的他找了半天都没找到。
原来公社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大炼钢,将家家户户的铜铁盆全部拿走融了,就剩下一个木盆,还是破烂不堪的,张铁军专门找了一趟木匠,一连朝里面凿了两枚楔子才算是补上。
将鹿粪铺在超大号木盆的最底下,张铁军又找来了不少枯枝烂叶,作为辅助工具,在平原地区,秸秆谷壳为多数,在关东山的林场中,这些枯枝烂叶便成为了主角。
想要沤肥,调节湿度和温度是关键,潮湿的环境可以促进细菌的滋生,加速枯枝烂叶的腐烂,而温度则要高一些,只有温度高,细菌才能更加活跃,鹿粪才不会冻上。
湿度的事情倒不难,麦田旁边本来就有一条小溪,如今回暖了不少,小溪也加速了融化,左右不过是费力一些,来回多跑两趟。
让张铁军有些为难的是温度,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可没有塑料大棚,更没有恒温计。
如果放在东北平原上的肥沃黑土之中,甚至都不需要上肥,不过此时的张铁军刚开垦荒地,这里土壤稀松,也算是白手起家。
既然没有便携式的办法,张铁军也就只好用最老的办法了。
人工升温。
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升起火堆,保证三天不灭就行。
将水壶放到火堆上加热,将沤肥盆放到离着火堆两三米处的地方,大概保持温度在六十度左右,冰水不需要变成热水,只需要在温水的时候浇进沤肥桶内,用力搅拌。
对于发酵时含水量保持在百分之五十的标准,只需要用手抓一把物料,保证指缝有水但不滴落的状态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