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归义非唐 > 第277章 相对平等

第277章 相对平等

第277章 相对平等 (第2/2页)

“可若是他们学了我们的东西,然后来对付我们……”
  
  崔恕眉头紧皱,十分担忧。
  
  相比较他的紧张和担忧,刘继隆却并不担心。
  
  “趁机将书上“百族同源”的概念灌输给他们,然后拉拢其中值得培养的学子,扶持有能力的学子,这难道不好吗?”
  
  “不过你担心的也有道理,所以部分学科是不能让他们接触到的。”
  
  “这样吧,到时候我让斛斯光重新修建一座学校,专门用来教育他们。”
  
  “物理和地理、化学这三门学科,我会适当删减,只让他们学到吐蕃现有的层面。”
  
  说完,刘继隆将书信合上,递给崔恕道:
  
  “告诉他,可以送来,但第一批人数必须限制在三百人以内。”
  
  “是!”崔恕应下,随后试探着看向临州大学的朱门,似乎想透过这扇门,看到门内的景象。
  
  临州大学已经修建招生四年了,距离毕业只剩一年时间。
  
  这所学校的生源,都是刘继隆亲自从各所小学招募而来,被选入的概率很低。
  
  第一届不过五十余人,第二届一百余人,第三届二百余人,第四届同样二百余人。
  
  看似倍数增长,但其中容纳的人数有限,崔恕觉得在不扩建的情况下,这所大学最多能容纳一千人。
  
  想到这里,崔恕很好奇这所每年只能走出二百人,明年甚至只能走出五十余人的学校,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能让自家节帅沉迷做了四年教习。
  
  “好奇?”
  
  刘继隆忽然开口,崔恕反应过来后,当即摇头道:“没有,下官只是看看。”
  
  “呵呵,没事,好奇是正常的,他们距离毕业也没有多久了。”
  
  “等他们毕业之后,你就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了。”
  
  话音落下,不等崔恕继续询问,刘继隆便要转身走入学校之中。
  
  见状,崔恕连忙作揖道:“节帅,长安的进奏院送来了消息。”
  
  “什么消息?”刘继隆驻足回头,崔恕闻言说道:
  
  “至尊以兵部侍郎郑颢为河南尹,荆南节度使白敏中入京为相。”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邺兼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此外,昭义军节度使毕諴担任宣武军节度、宋亳观察等使,杜审权为礼部尚书。”
  
  随着李漼掌握权力,他自然是要用那些曾经支持过自己,且有能力的重臣。
  
  他所选用的这些人,都算是不错的官员,哪怕能力平平的杜审权,也素来以清廉闻名。
  
  不过白敏中与郑颢不和,所以李漼将郑颢调离长安,将白敏中调入长安。
  
  白敏中重新为相,这对于刘继隆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当初他在西川时,就把陇右弄得有些难受,偏偏他还不把事情做绝,不给自己任何把柄。
  
  自己好不容易利用郑颢将他赶到荆南去,现在他又回到了长安。
  
  如果大唐局势稳定下来,这厮肯定要开始针对自己布局。
  
  想到这里,刘继隆饱含深意道:“我们这位新至尊,似乎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可下官听闻这位至尊登基不过三个月,先帝国丧未过,便已经在宫内豢养怜人与乐班了。”
  
  怜人与乐班,这算是晚唐及五代十国这段时期里,十分活跃的一群人了。
  
  宠信怜人导致灭国的人不在少数,李漼虽然没有导致大唐灭国,但他铺张浪费的举动,确实加快了大唐的衰败。
  
  不过性格是性格,能力是能力,就李漼任用裴休、白敏中这点来说,他算是选对了人。
  
  只是裴休和白敏中毕竟年老,又能为他裱糊几年呢?
  
  相比较晚唐的名将,宣宗之后还比较出名的臣子,数量可以说少的可怜。
  
  或者说,由于世家对科举的把控,以至于庶族都很难出头,许多有才学的人都难以冒头,这才导致了晚唐名臣凋零。
  
  刘继隆摇了摇头,不再想唐廷的内部制度问题。
  
  毕竟相比较唐廷的内部问题,他不如想想陇右自己的内部问题。
  
  “国子监那边情况如何,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的学子有多少,大学的又有多少?”
  
  刘继隆询问崔恕,尽管这不属于崔恕管理的范围,但由于李商隐就任凉州刺史,所以国子监的事情,也就需要他出面分担了。
  
  “在学者四万五千四百余人,其中小学毕业后的学子数量为八千人左右”
  
  “其中毕业后就读大学的学子为三千二百余人,其中六百余人就读临州大学,余者分散各州。”
  
  “剩余四千八百多人,基本在毕业后投军或从吏、从医了。”
  
  “今年岁末后,小学应该毕业六千人,明年五千人,后年一万四千人,再往后都是一万人左右。”
  
  陇右的人口基本稳定,每年就读的学子数量在一万人左右,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自己的读书人,都护府每年在这上面的投入很大。
  
  哪怕书本书桌一代传一代,可教习总归要俸禄,更别提学校还包午饭了。
  
  “教习数量有多少?”
  
  刘继隆询问起来,而崔恕也不假思索道:“二千余四十六人,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不少教习都去读大学去了。”
  
  陇右的基础教育很薄弱,很多小学教习,实际上就是当初大字不识的兵卒。
  
  他们伤残后,要么担任直白,要么担任教习。
  
  尽管他们在军中经历了扫盲,伤残后又加紧学习了不少时间,教习的同时也半工半学,但学识始终是薄弱的。
  
  部分有远见的,都选择了申请大学就读,毕竟他们有抚恤,足够他们读大学。
  
  “另外传令各学校、军队及衙门。”
  
  “三年后,兵卒需要小学学历,小学教习及直白等工作,需要大学学历。”
  
  刘继隆新颁布了一条政策,不过这条政策对于大部分陇右百姓来说,并不容易。
  
  在均公田的政策下,除了近三年新加入的百姓,其余百姓基本每户拥田三十亩。
  
  尽管大学也不需要书本及学杂等费用,但却需要自己交粮来换粮票,买笔墨纸张和被褥、衣服。
  
  交粮食换粮票,而粮票又分饭票、菜票、肉票。
  
  一百斤粮食换一百斤粮票,一斤粮票换两斤饭票,或一斤菜票、四两肉票。
  
  除此之外,正常的笔墨纸张,一年最少需要二百斤粮票。
  
  如果再算上每年的冬夏衣,供养一个大学生,基本需要一千二百斤粮食,接近十亩地的产出。
  
  哪怕是经历过早期分地的百姓,也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更不用提后来者了。
  
  一家五口参与开垦公田中,起码五年才能均到四十亩耕地。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口增加后,开荒难度会逐渐变大。
  
  先加入的百姓开垦河谷时,五年能开垦四十亩荒地为熟地,但后来者就被挤到山脚开垦,五年都不一定能开垦三十亩。
  
  陇右的耕地潜力很高,这不假,但那是因为先前的人口少。
  
  刘继隆刚刚拿下陇右全境时,人口不过二十余万,而今却足有五十六万。
  
  正因如此,刘继隆的这项制度宣布后,许多为了儿孙的百姓,恐怕都会勒紧裤腰带,最少供一个孩子读大学。
  
  此外,那些后迁入的百姓,也会鼓足力气开荒,为了自己和儿孙努力。
  
  即便如此,有限的生产力下,陇右能供养的学子数量也不会多。
  
  刘继隆的这项政策,打破了原本的“平等”。
  
  只是对于当下的生产力来说,绝对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
  
  刘继隆能做的,只是在时代生产力下,做到相对的平等。
  
  轻缓吐出一口浊气,刘继隆看向崔恕道:“辛苦了,去办事吧。”
  
  不等崔恕回答,他转身走入了朱门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