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周楚对张璁的敲打,红光满面的杨一清
第342章 周楚对张璁的敲打,红光满面的杨一清 (第2/2页)张璁眼看敲打的效果达到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
“只是这其中的分寸很难拿捏,还望大人去周大人那里探探口风。”
户部侍郎有些忐忑道。
“罢了,本官替你们走一趟吧。”
看着众人殷切的眼神,张璁叹了口气道。
“多谢大人。”
户部众官员纷纷行礼道。
至此,张璁算是户部官员的人心全部收拢了。
“少爷,户部尚书张大人让人送了拜帖。”
周楚刚从皇宫之中回来没多久,春兰就拿着一个拜帖来到了周楚面前。
以如今周楚在京城的权势,每天往周府送拜帖,试图走门路的人数不胜数,这些拜帖九成以上都会被春兰直接过滤掉,拿捏不定的会来询问周楚的意见。
但像张璁这种级别的官员递的帖子,春兰是没资格处理的,这种春兰需要直接汇报周楚。
“张秉用....”
周楚接过张璁的拜帖,口中念叨着张璁的名字。
“不用理会。”
周楚看完帖子之后,说道。
对于张璁,周楚也有两三年没见了,周楚也不清楚现如今的张璁是何种想法,何种作态。
不过今日户部给皇帝递的核算奏疏,就足够周楚因此对张璁敲打一番的。
至于这个核算奏疏是不是张聪的意思,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璁此时是户部尚书,这个锅必须得由他来背。
周楚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敲打张璁,另一方面也是做给户部那些官员看的。
只有如此,才能让户部的那些官员看到自己的态度,不敢胡乱伸手。
张璁回到家之后,等了半天没等到周府的回帖,不禁一脸苦笑,他很清楚,周大人这是对自己心生不满了。
至于原因,张璁比谁都清楚,无外乎是之前的那个奏疏。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自己身为户部尚书,那个核算成本的奏疏无论如何都要自己背锅的。
“明日一早,再去给周府送个拜帖。”
张璁看着管家,吩咐道。
“是,老爷。”
管家恭敬道。
张璁在江南的时候,跟着周楚学到了很多东西,虽说张璁年岁比周楚大很多,但在官场上,周楚做事老辣,沉稳,极有章法,这一点无论是张璁,亦或是严嵩,跟着学了很多。
张璁在南直隶做了两三年的巡抚,早已不是当初刚入仕的那个张璁,如今的张璁做事沉稳,并没有因为周楚没给他回帖就急躁。
他很清楚,这是自己向周大人表明态度的一个机会,每日送拜帖,便表明自己还是当初那个唯周楚马首是瞻的张璁。
第二天一早,周楚又收到了张璁的拜帖,看都没看,随手丢在了一旁。
“大人,您没见到周大人吗?”
户部衙门之中,户部侍郎看着张璁,有些着急道。
张璁瞥了一眼户部侍郎,没有说话。
户部侍郎顿时意识到自己失言了,急忙恭敬行礼。
“大人恕罪,属下失言。”
张璁听到这话,才放下手中的杯子。
“你们很着急吗?如果着急的话,自己去给周府递帖子。”
张璁冷笑道。
“大人哪里的话?我等哪敢给周大人递帖子。”
其他官员纷纷说道。
“既然不敢,那就好好等着,要不是因为你们利欲熏心,写了这么一封奏疏,陛下和周大人又岂会生我的气?”
张璁拍了拍桌子道。
他在怎么说都是户部尚书,户部的一把手,该给手下好脸色的时候给,不该给的时候就该有户部尚书的威严。
户部一众官员听到这话,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多言。
“耐心等着便是,周大人代表的是皇上,周大人的态度代表的就是皇上的态度,你们还不明白吗?这个奏疏恐怕周大人早就看过了。”
张璁说着拿出那封被驳回的奏疏,摔在了桌子上。
户部官员听到这话,一个个愈发后怕,倘若皇帝没把这个奏疏给这位指挥使大人看,就这么过了,他们都不敢想周楚知道这件事之后,会如何做。
恐怕昭狱之中会有他们的位置。
“大人英明神武,都怪我等,不知天高地厚,以后大人指东,我等绝不往西。”
户部侍郎是个变脸高手,此时满脸谄媚的对着张璁拍马屁。
而且拍的极其肉麻。
这话倘若私下里说还没什么,但此时户部侍郎能当着众人的面,面不改色的说出这番话,这让户部的其他官员纷纷感到一阵不适,内心感到极其尴尬,偏偏户部侍郎一副极其认真的表情。
这让其他人愈发觉得尴尬,却又没人敢说一句。
张璁听到这话,作为被拍马屁的人,倒是极其受用,他当然知道这话有多肉麻,但户部侍郎,三品大员,如此当众说出这么不要脸的话,这让张璁切实的享受到了权利给自己带来的东西,张璁只会享受,又怎么会觉得尴尬?
第三日是小朝会,张璁上朝之后,四处都没看到周楚,不禁有些失望。
小朝会主要讨论的不是别的,正是铁路的修建问题,在朝会上,杨一清红光满面的向百官讲述了一下火车以及蒸汽机的具体运行,原理他是不知道的,也只能讲个大概。
“首辅大人,下官听闻这蒸汽机和火车正是您的孙子杨盛斋做的?”
杨一清刚说完,捧哏的官员出现了,朝堂之上想要拍杨一清马屁的如同过江之鲫,但如何拍,如何能让杨一清这个老狐狸极其受用才是关键。
很显然,这位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仅仅是一句话,就让杨一清的嘴角再也压不住了。
“盛斋只是参与,还有很多他的其他同窗一起参与,无论是蒸汽机,还是火车,都是周大人提出的构想,盛斋也只是周大人的学生,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杨一清嘴上说着不值一提,嘴角却咧到了耳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