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穿越就是为了暴打(划掉)报答李世民啊!
第304章 穿越就是为了暴打(划掉)报答李世民啊! (第1/2页)“李靖。”
“在。”
“以你为历城道行军大总管,统帅中外军事,总督此战。”
“是。”
“侯君集。”
“在。”
“你为行军副总管,率领前军。”
“是。”
……
平州行在,沙场点兵。
诸位将士各自领命,踌躇满志。
他们的来源很复杂,有去年远征薛延陀、被侯君集等人带过来的四万精锐;有河北难民,有原高句丽、薛延陀等归降部众;也有从平州、营州时代开始的百战老兵。
但他们的目标都是同一个:
南下!扫清全大唐!
他们士气高涨,训练有素。
他们的将领,无不是青史留名的赫赫名将——
李靖统帅全局,侯君集为先锋,李道宗坐镇中军,苏定方、薛仁贵两翼齐飞,薛万彻断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预备。
真个是将星璀璨,初唐名将的半壁江山云集于此。
在强将的指挥下,赤巾军踏着整齐的步伐,离开沙场,奔赴前线。
这次,他们没有像以前那样玩个性,头上包个红头巾就上战场了。
每个人都全副武装,戴上最坚固的头盔,神情严肃。
以前的那些手下败将,不过是一些小杂鱼而已。
这次所面临的强敌,是史无前例的。
那是大唐的正规军。
“嗯……”
李明站在高台上,俯瞰着奔向未知前途的健儿们,神情沉凝。
“陛下,该回去了。”房玄龄在一旁提醒道。
李明的目光仍然留在远去的将士们身上,沉吟道:
“我仍然觉得……
“现在猝然发动全面进攻,未必是正确的时机。”
在近期和大唐终有一战,是上至李明、下到普通百姓都有的共识,毕竟额滴额滴都是额滴。
然而选定“今天”这个日子就开战,似乎有些操之过急。
这个略显激进的战略,是李靖和房玄龄领衔、文武百官共同提议的。
“李承乾刚刚即位不久,对面从长安到地方都还有些动荡。就该趁现在快刀斩乱麻,在伪帝坐稳龙椅以前,先将其消灭。”
房玄龄慢悠悠地为李明梳理着这么做的原因:
“以上是战略层面。在战术上,唐军被大规模调集到了扬州,正准备登船增援新罗。
“此时中原空虚,正是趁敌人青黄不接,在这个方向突袭的好时机。”
李明抿了抿嘴:
“诸公所言极是……”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打仗的方面,别说李靖,尉迟循毓都比他李明更有发言权。
这也是李明最终拍板,通过这个方案的原因、
但是……
“我觉得如果缓一缓,或许还能更稳妥。”
李明对相父悄悄说道。
他不希望自己的这番话被其他人听见,动摇军心。
房玄龄波澜不惊地问:
“是什么事让陛下如此放心不下呢?”
“泗水。”李明喃喃道:
“泗水上的那座桥,还没有建好啊……”
泗水发源于泰山余脉,在南宋黄河夺淮入海以前,泗水是淮水的重要支流。
唐明边境、大唐一侧的兖州,便坐落在泗水西岸,是赤巾军此次进攻的第一个目标。
虽然大明的河北与大唐的河南看上去也接壤,但猜猜这两块区域为什么一个叫“河北”,一个叫“河南”?
因为两者之间还隔了一道天堑,那就是黄河。
在夏季的丰水期,谁跨河打仗谁煞笔。
所以明军的主攻方向,选择在了齐鲁接壤的兖州一线。
这就是李明当初不惜疯狂大撒币,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拿下齐鲁的原因——
这样进攻中原就不必渡过黄河,不论进军还是补给都能节省海量的成本和时间,是完美的前进基地。
然而,虽然从齐鲁西进能绕过分隔南北的大河,但有一条小河绕不过。
那就是南北走向、分隔东西的泗水。
在拿下齐鲁的地块以后,李明专门下旨,立刻组织民夫,在泗水河道狭窄处修建过河桥梁。
然而,李明拿下齐州的时间并不长,决定以此为前进基地进攻大唐的时间更短,过河桥还没有完成施工。
因此,明军渡泗水,一部分靠船舶摆渡。
另一部分则取道泗水的源头——泰山余脉陪尾山,绕一大圈。
两军从东和北两个方向,夹击兖州。
“说到泗水桥……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静听。”
房玄龄的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皱:
“陛下心里装着的应该是九州万方,一座桥不至于牵动您这么多精力吧?”
李明沉默了一会儿,诚恳地说:
“相父教训的是。”
房玄龄抚着胡须微微点头:
“陛下英明。”
“但……”李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泗水是前线一道不大不小的坎。那座桥如果不能竣工……”
房玄龄以为李明担心的是后勤,宽慰道:
“陛下,泗水并不是大河那样的天堑。平日里的船舶来往就很多,齐州与兖州的商贸都是跨越这条河的,并无不便。
“所以,这条河并不会对兵粮后勤物资的运输造成什么影响。况且中原富庶,就算补给暂断,因粮于敌也可以撑几日。等这座桥建好了……”
“我担心的不是后勤。”李明打断道:
“我担心的是人,是士兵的后撤通道。
“如果被对面反推回来,拥堵在兖州城下,泗水河畔……”
那就要复刻敦刻尔克了!
虽然大明现在占据着政治、经济优势,兵强马壮、三军用命。
但是对面也不差,是货真价实的巅峰大唐。
更可怕的是,对面可是有李世民的啊。
被某位最能打的教员,评价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的李世民啊。
换谁谁心里不打鼓?
谁知道那位太上皇,是不是退而不休呢?
兵者死生之地也,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
对上李世民,必须要想好退路。
“臣下理解陛下的忧虑。”房玄龄捋着山羊胡:
“但是形势不等人,我们不可能做好一切准备才采取行动。
“如果对面坐稳了皇位,将军队调回了防线,届时再发动战争,恐怕会更艰难。”
李明没有多少什么,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
“嗯。”
一君一臣沉默下来,没有再说什么,望着将士们的背影逐渐远去。
过了良久,房玄龄忍不住问:
“陛下,臣有一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叫我李明便可,房玄龄。”李明淡淡道,既不客气也不居高临下,仿佛两人是地位平等的老友一般。
君臣之间直呼姓名,一分粗俗,九分亲近。
老房被少皇帝开诚布公的胸襟惊得愣了一愣。
半晌,他用平直的语气问道:
“既然你这么忌惮你父,为什么还要和他作对?”
“如果向长安解释,你父亲就算不把你立刻扶正为大唐皇帝,也会让你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肯定会允许你留在平州。等候继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