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战争机器
第292章 战争机器 (第1/2页)有些事是光说不做的,比如减肥。
还有些事是光做不说的,比如造反。
在李明正式打出大明的旗号,吹响了“革命”的号角以后。
十四党的一切内部争论立刻消弭。
大家都很有执行力,不论之前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现在全部放下,统一在新皇李明的指挥棒下,开始埋头干两件事——
建国和备战。
而在实际操作上,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
大明正式挂牌成立,那么和大唐的冲突便是不可调和的了。
不论是那边打过来也好,这边打过去也罢,华夏总归是要一统的。
与此同时,在大明广袤的土地上,并没有发生什么让人惊掉下巴的重大转折。
民间依旧是一片安宁祥和。
老百姓该种田种田,该上工上工,该拓边拓边,和往常一样,继续着战天斗地的日常生活。
各级官僚机构也是波澜不惊,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布《讨逆檄文》,也没有急着召开誓师大会,更没有把军队开到大街上,搞什么坚壁清野。
这片新生的大地,保持着以往忙中有序的生活节奏,只是在细节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譬如,“大明”这两个字的出场率越来越高了。
第一天,官府内部流转的文件摘掉了大唐的抬头,统一改为大明。
紧接着,官府对外文书、公开张榜的公告,也一概冠以大明的名号。
再然后,银行也挂上了“大明银行”的招牌,逐步回收市面上流通的旧纸币,发行新纸币。
而新印发的纸币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就印在纸币正面,明晃晃的四个大字——“大明通宝”。
再再然后,官府的各级衙门、各官营商社、农场生产队等等官营的组织机构,全部悄然挂上了“大明”的木牌。
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大唐的痕迹被渐渐抹除,大明这个全新的概念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
因此,当最后官府终于下发官方公告,正式官宣建国和大唐一刀两断,定新国号为“明”,开国皇帝李明,行在平州府时。
民间并没有什么反应,甚至可以用冷淡来形容。
专程把大伙儿叫出来,就为了这点事啊?还以为咱早就和大唐闹掰了呢。
改朝换代的大工程,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全程风平浪静,没有掀起一点波澜。
然而在平静的表面下,激流涌动。
“确定全国上下没有人造反生乱?”
平州州府——现在已是新·大明朝廷的所在地——李明再三确认。
尉迟循毓再三保证:
“我大明建国乃顺应天命人心,全国人民喜迎大明,怎么会有人反对呢?”
李明抱着胳膊:“真的吗?”
我不信。
尉迟循毓把胸脯拍得梆梆响:“真的!”
李明不说话,就这么斜着眼睛看他。
“明哥,你居然不相信我?!”
尉迟循毓一下子就红温了:
“是,长安变天那事儿我确实没有事先预知,可那赖我吗?不应该赖你阿爷和你阿兄吗?
“我的情报和长安那边的密使同时到达,比狄仁杰、执失步真的消息还要早半天,这不反而说明我的消息灵通吗?”
一提起那场情报滑铁卢,小黑炭就成了被烧红的小红炭。
“我可没这么说哦。”
李明继续调戏着小伙伴,目光不经意地移向了尉迟循毓身后的二人。
原大理寺卿孙伏伽和原刑部尚书刘德全忍住没笑,为可怜的小黑炭头背书:
“是的陛下,近期并没有发生恶性案件上升的趋势。”
“嗯很好,我知道了。”
调戏完尉迟循毓,李明便挥挥手,让治安三人组退下。
“陛下妙计安天下啊。”在一旁笔耕不辍的长孙无忌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循序渐进,和风化雨,就让百姓毫无阻碍地接受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没有酿成骚动。”
改旗易帜看起来简单,换面旗帜、再开大喇叭吼一嗓子就行。
实际操作起来,其实是相当凶险的。
因为现在的大明够得上一个大字,不但幅员辽阔,人民成分更是复杂。
有辽东核心二州的死忠,有在高句丽深受《平壤日报》洗脑……不是,浸淫的忠实拥趸。
但也有新纳入版图的河北齐鲁人民。
更别提形形色色的铁勒、突厥等各族人等,以及不知从哪个州县润过来的难民了。
人数多来源杂,就意味着意识形态纷繁复杂,不可能做到铁板一块。
这其中,肯定不乏大唐朝的遗老遗少,或者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老儒生。
毕竟大唐的天命还在,不少人还念着老皇帝李世民的好,而李承乾也暂时还没做出像隋炀帝那样作死的出格行为。
大唐还没有失去民心,本不应该亡。
而大明却能这么顺滑地华丽转身,另立门户,而没有激起成规模的反对。
这全得归功于李明老练的政治手段。
“治大国如烹小鲜。突然改换门庭,谁都接受不了。有个铺垫就好多了。”
对长孙无忌的“震惊”,李明仅仅是心不在焉地应和了一句。
他的事多,他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李卫公,你怎么看?”
李明贴在了李靖的大腿上。
“咳咳殿……不,陛下,这事还需从长计议,急不得。”
李靖当时正坐镇幽州,指挥西北方向的部队收拾残局,被一封急信摇到了平州。
然后,就得到了“大明立国”这个石破天惊的炸裂消息。
“唐伪帝李承乾成色如何,难下定论,但太上皇陛下是站在他那一方的。
“太上皇最擅长在漫长的战斗中,寻觅稍纵即逝的战机,所以与他对阵,一定要戒骄戒躁。”
李靖主张缓一缓。
“是么?大明和唐国的边境线漫长,我还想着突然进攻中原,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争取战争的主导权呢。”
李明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思路。
对陛下的想法,李靖并没有一味地附和,而是直白地说出了否定意见:
“不可。唐非小国,而是纵深广博、人口众多的大国。战争走向不在一时的胜败。”
对下属的直球打脸,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李明并没有感到折了面子,而是闻过则喜。
“卫公所言甚是。面对我父皇那样的敌手,不可贪功冒进。我有些急于求成了。”
作为能让最“武”的文皇帝李世民惺惺相惜的战帅,李靖对战争可太懂了,行军打仗的事,李明抱紧他的大腿就对了。
看着新陛下从善如流的样子,长孙无忌分明看见了另一位陛下的影子,眼眶一下子就模糊了。
此子真类父啊,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
“陛下。”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推门而入,将厚厚一迭文件砰地迭在李明的桌前。
“启禀陛下,机构改革的事宜已经完成了陛下,原有的各‘临时委员会’正式升格为‘部’级机构了陛下。
“各部之上再设总理衙门统筹全局,今天也已经正式开始运作了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