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给臭外地的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第241章 给臭外地的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第1/2页)不需要告示牌,李明一行人也能很直观地分辨出平州与幽州的交界线。
因为,燕山在平州的那一侧,全秃了。
和草木丛生、充满“野性美”的幽州一侧泾渭分明。
这显然不是因为天气转寒,草木凋敝。
冬风不至于不度山海关。
事实上,平州那一侧山上的树,都被人砍了。
连树墩子都没留下,只在原地留下一个个大坑。
李明记得,当他今年年初离开辽东时,燕山还不是这样子的。
一眼望去,整座山脉就像自从他走后连续996加班了一年,毛都掉光了。
而加班的成效也十分明显。
燕山在短短一年之间,几乎快走完了黄土高原上千年才走完的历程。
当然,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这一点,还不至于让辽东呈现出一些“超越时代”的特点。
真正让李明感到不对劲的,另有原因。
“明儿,平州……是在下雨么?”
李令手搭凉棚,疑惑地向东北望去。
远方的平州似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云雾之中,云倒是不黑,晴不晴阴不阴的,弥漫了整片天地。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晦暗不清的色泽。
那是雾霾……
辽东居然起雾霾了!
在工业革命开始前一千多年的大唐!
李明的嘴角止不住地抽搐。
“并非下雨,那是咱辽东特有的天气,我也说不清是啥,大约是天冷吧。”
长孙延随口替李令解答,将空气质量问题一笔带过。
一行人离开了如同荒郊野岭的幽州边缘,正式进入平州地界。
一踏上平州的土地,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
道路陡然变得宽敞平坦,马蹄踏着毫不费力,让经历了半个月颠沛流离的众人,屁股难得轻松了一回。
街道四通八达,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或是行商,或是赶路的工匠农民。
不论职业,大家的步伐都忙而不乱,洋溢着无穷的活力。
“好热闹,这县城之外的道路也能有这么多人,竟不输长安闹市?!”苏定方有些诧异。
初唐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动乱之后,人口还处于爬坡的增长阶段。
离开城墙,乡里乡间的道路上一般是没什么人的。
李明一行人横跨中原数千里,一路上见惯了萧条冷清,突然在野外碰见那么多往来的路人,竟有些不习惯了。
这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给了初次来辽东的众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久闻辽东繁荣,今日亲眼得见,竟能远超我在宫中所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杨氏不由得感叹,笑吟吟地望着李明。
对儿子的自豪是掩藏不住的。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这还没进城呢,往里走还要热闹呢!”
长孙延很享受首都人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一点也不谦虚。
李令同样对弟弟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在自豪之余,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她的良人崔挹也有同样的感觉,附在她耳边轻轻说了几句。
李令点点头,又策马来到长孙延和李明同乘的那匹马边上,低声问:
“这条道……该不会是驰道吧?”
根据贞观律,驰道只能陛下的车驾可以行走,其他人要借用,必须得到陛下本人的许可。
这些来来往往的平民,包括李令自己在内的李明一行,多半是没有得到陛下的许可……
“不是。”长孙延回答地自信满满。
在这条路上走过一遭的崔民干一愣:
“不是吗?”
“当然不是。”长孙延拍着胸脯:
“我们对原本的驰道进行了全面的拓宽和加固,怎么能是同一条路呢?”
众人战术后仰,肃然起敬。
律令好像确实只明确禁止了擅闯、或者毁损驰道,而没有说对驰道进行改造修缮会有什么处罚。
因为长孙无忌在参与编纂《贞观律》的时候,大概没有料到会有人敢玩这么一出,而自己的好大孙也在这伙胆大妄为之徒之中。
“人多好啊,人丁兴旺才是福啊。”
老太太张出尘最爱热闹了,她坐在马车里,笑呵呵地和老伴儿说着。
“呼……是啊。”李靖终于能坦然地松口气了。
人多,意味着治安好,没有强盗山匪下手的空间。
这样他就不必坐在马背上全程警戒,可以和老伴儿在车里休息休息,把护卫的重担丢给后生仔苏定方了。
他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不该心生二念,作死养了支私兵。
更不该被李明殿下给发现了。
和他那忌惮李靖才能的老爹不同,李明殿下可是真一点儿也不见外啊。
本着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可劲儿地使唤李靖。
一点也不因为李靖是一朵年迈七旬的娇花而怜惜他。
连李明自己的禁军都敢交给他,让他完全负责自己的护卫。
也不怕李靖真的心怀反意,真一刀把他给嘎了。
这如燕山一般厚重的信任,让李靖有些吃不消了。
早知道会这样,李靖觉得还不如当初向李世民陛下坦白,伸长脖子来一刀。
起码轻松。
长眠比睡眠不足好多了……
“明哥,怎么样?辽东官民一心,取得的重大成就,一切都是依循了你定下的方针。”
长孙延拍拍坐在前面的李明的肩膀。
难得有向家人吹逼的机会,可明哥却出奇地安静,让长孙延不得不越俎代庖了。
“咳咳!”
李明重重咳嗽了一声,看着前方那浓浓的雾霾,僵硬地点点头:
“嗯,我看出来了。”
越往前走,他就越能闻见pm2.5爆表的气息。
对孤陋寡闻的唐朝人来说,大概会以为这是“东北风情”。
而对李明来说,这大概意味着,年度体检报告里会多出好几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或↓箭头。
奶奶的,辽东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要不要这么高啊,这给大地剃光头的效率也忒高了吧……
…………
现在是秋冬季,燕山的气温已经降下来了。
不过李明一行无需冒着严寒翻越大山。
他们可以走东边的滨海古道(也就是后世的辽西走廊)。
通过临渝关(即山海关),就能进入辽东腹地。
因为现在气温低,燕山与渤海之间的滨海古道上,滩涂烂泥地已经冻硬了,可以供不拉重车的马队进出。
再过上几百年,待唐朝的这段温暖的间冰期结束,这条辽西走廊就将彻底从海底显现,让东北的各族老铁真正快乐起来。
但在海平面高企的唐朝时期,这条狭窄泥泞的古道还名不见经传。
西边是燕山脚下,连片光秃秃的地块中间,偶尔会冒出来几块金黄的农田。
东边则是茫茫渤海。
一派田园景象,平静而闲适。
清新的海风吹散了雾霾,让李明的脑子也欢快地运转起来。
如果自己推进一下历史的进程,用人类的鬼斧神工,在这里提前造一条永久的、能走大车的高速公路呢?
那么,来往辽东与内地的商旅队伍,就无需绕道崎岖的燕山山路了……
问题是,改造烂泥地有没有可行性?
等土木老哥薛万彻回来后,要不问问他?
“算了算了,我还是别大兴土木,当秦皇隋炀了。”李明冷静了一会,暂时打消了这个宏大的土木项目。
在唐朝给冻土修路,相当于在现代给太平洋加盖、给喜马拉雅装电梯——不太现实……
“快看!他们在干什么!”
崔挹惊愕地指着在山脚下耕作的农民。
“怎么了怎么了?”
这一嗓子,当场把苏定方给喊激灵了,警惕地拔出佩剑。
禁军也立刻紧张起来,握紧手里的马槊和弓弩。
“敌袭?”
刚刚还在抱怨啥活儿都干的李靖,也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准备带头冲锋。
军人们屏息凝神,仔仔细细地望向山脚下的农民,眼光似火。
可是一群人怎么看怎么觉得,那些农民并没有什么可疑的举动,真的只是农民而已。
“快看他们在收割什么!是稻子,稻米!”
崔挹小老弟终于把一句话喊完整了。
苏定方握剑的手微微颤抖,有一种照着小崔的脑壳就是一刀的冲动。
人家收个稻子,关你什么事?
“辽东居然能种大米?我没有看错吧,这还是辽东吗?幽州北部的土地也种不了吧!”
崔挹无视军人们无语的目光,还在那儿激动地喊:
“这不是只能种些小米高粱之类的吗?”
经他这么一提醒,大家才发现了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