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或许你从来都不是人
第八十一章 或许你从来都不是人 (第1/2页)神都,景海。
白皇帝收回视线,闭目。
在他身旁那张宽大的茶几上,坐落着一面玄黑色的方盘。
方盘之上不是十九条纵横来去的线条,而是山河万物。
若往最细微处望去,山河之间犹有亭台楼阁,数十殿宇组成的著名佛寺。
那佛寺名为元垢。
随着皇帝陛下的视线离开,方盘上的景物开始褪色,归于虚无。
就像道休所推测的那般,他的目光早已提前落在元垢寺中。
之所以知道,当然是因为裴今歌。
然而知道不代表就必须要做些什么。
无论杀人,还是救人,都未曾被皇帝陛下所真实地考虑过。
既是因为道休不会给他完全出手的机会,亦是他本就不想在这种时候动手——像复仇这种事情可以不择手段,但他和道休不是仇人,争的是人间大势,那便需要有名义。
唯有名正方能言顺继而事成。
大秦要的不是世人沉溺在天罚的恐怖之下,终日提心吊胆不敢逾越半步,这样做最多不过是带来暂时的太平,待他死后一切将会土崩瓦解。
所以他不会出手,哪怕道休先行出手。
是的,就算顾濯死在道休手中,这依旧是他无所谓的事情。
如今唯一让皇帝陛下为之不解的是,道休为何如此决然地离去?
就像盛事未到压轴一刻就亮了灯。
……
……
不杀顾濯,当然不是因为慈悲为怀。
这四个字与道休从来无关。
自从那年离开慈航寺,下山行走世间以后,他就从未忌讳过杀人这件事。
这也是他认为白皇帝有不顾名正言顺,极有可能以天罚尝试诛杀他于元垢寺的根本原因。
在他看来,杀人从来与名义无关,只在乎心意二字。
其后可能出现的万丈狂澜或者如狱人间?
禅宗正是为此而生。
至于待他身死后,慈航寺将会土崩瓦解又如何?
那已经是他离开人世后的变故了。
只要活着的时候问心无愧足矣。
何以问心无愧,在于选择的自由。
在禅室中,道休与顾濯所言皆是真话,如今的他正是因此而行。
他与皇帝陛下的私交甚是不错,称得上是至交好友,但他从来没有喜欢过大秦。
不喜就是不喜,与他出家前曾是齐国人有关,与他当年被迫站队有关,与战后被大秦食言而肥有关,与这百年间的一切都能有关,根本原因终究还是不喜。
今日不杀顾濯,弃之而去,同样是他的心意所向。
如此心意,自然复杂。
既在于那道佛光不曾映照出血色,顾濯无法被证明是那位天命教的新教主,也在于他很好奇顾濯是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洗去身上的鲜血,在佛光之下隐去自己的真实,纵观古来今往理应无人能把事情做到这种程度……以及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对顾濯说出那句话。
——或许皇帝希望的就是你被我杀死。
在这句话过后,就是来自禅房外的谈话。
说者本有意,闻者亦有心。
道休相信顾濯不是白痴,那就定然能从谈话中听到一个事实。
元垢寺与大秦朝廷的关系很是不错。
为什么关系不错?
原因很纯粹。
人世间没有比大秦更为富有的存在。
大秦从来都是元垢寺最大的那位金主。
……
……
人来人往太匆匆。
讲经堂中的对峙已经结束,在极大的克制之下没有发生冲突,让局势维持在一种怪异的平静当中。
佛光早已消散,元垢寺外失去信仰寄托的人们仍旧沉浸在茫然中,短时间内心神无法自拔,而这正是僧人们最为担心发生的事情。
然而极为幸运的是,醒来的病人们没有因此而受伤,精神反而变好了不少,于身体病情皆有益处。
这无疑是道休给予的补偿之一。
元垢寺的大人物们当然不会就此满足,然而面对这位禅宗第一人的亲临,生活在这里的僧人着实没有太多说话的底气。
到了最后,唯有见心大师问了一句。
“道休前辈此来所为何事?”
“见两个人,杀一个人。”
“前者是禅房里的那位晚辈,后者可是天命教的那位教主?”
“不错。”
“结果如何?”
“很可惜,后者不知所踪,缘锵一面。”
说这句话的时候,道休的神情很是遗憾,找不出半点虚假的地方。
元垢众僧沉默。
“既然没有话要再问了。”
道休无所谓这寂静,说道:“那就到这里吧。”
……
……
慈航寺一行人离开得很是潇洒,元垢寺却是迟迟难安。
直至夜色深时,后寺的灯火依旧通明如昼。
僧人们片刻不敢懈怠,正在通宵达旦检查山门大阵的错漏之处,以防再有相似的事情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