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秋意浓
第七十八章 秋意浓 (第1/2页)裴今歌从来不以娴静温柔闻名于世。
这时的她当然有理由生气,但男女之情那句话偏偏是她说的,只能无言以对。
余笙不再看她,再次望向那满池锦鲤,说道:“至于顾濯之事,你也不必再想了。”
裴今歌沉默片刻后,认真说道:“我还是不明白,顾濯既是你的师弟,亦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他生命里的重要时光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望京的人们直至今天仍然喜爱着他,以他为骄傲。”
“无论怎么想,我都想不到他站在其他立场上的可能,这理应也是世人的想法。”
她说道:“以这么一个人设局,谁会愚蠢到入局?”
余笙没想到最后会听到这么一句话。
按道理来说,她不该再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回答,让事情无端变得复杂起来。
“林挽衣眼中的顾濯,在你面前的顾濯,与我相处时的顾濯,这是截然不同的三个人,我们谁也不曾见到全部的他,又怎知旁人见到的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裴今歌沉默片刻,接受了这个理由。
夜色下,她转身离开。
走到一半的时候,微飘的裙摆突兀静下,随之而来的是裴今歌的不解询问。
“在殿下您的眼中,顾濯是怎样的一个人?”
余笙沉默良久,最终还是没回答这个问题。
不回答,本身也是一个答案。
就像不选择就是选择。
于是裴今歌明白了。
对余笙而言,顾濯是特别的存在。
她心想,这到底是凭什么呢?
……
……
无须后世的史学家进行定论,如今生活在神都的世人都能清楚感知到,证圣四十年这必将是一个有资格成书的特殊时间。
于长公主殿下的突兀离世,让天下局势陷入无声的剧烈暗涌当中,云梦泽畔那座山上的禅宗血案更是提前为这一年抹上血色,以至于在诸多世家的推动下数十朝臣行至宫门外,在各种切身利益的裹挟中行上书之事时,生活在神都的人们竟没有太多的意外。
朝政是一件无比复杂的事情,数个派系间的争斗乃至于数十人的权力交迭,将会切实地影响整个人间,而这不是杀人可以完美解决的问题。
羽化之境再如何强大,一人可灭一国也罢,终究不可能意分亿万缕宰治天下。
那就需要有人去把皇帝陛下的意志落在实处,秉持这意志的那些人自然有说话的资格,因为事情本质上是他们在办。
故而当那份联名奏章被送到御书房后,皇后娘娘的心情十分冷静,没有因为上面的文字而愤怒。
一切都是意料当中的事情。
奏章上引经据典,罗列前人旧事,对夏祭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再而一落千丈以哀痛之意陈述近年的不正之举,直言夏祭亟需改革。
过往不是没有过相似的奏章,许多年轻的官员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其中某些是希望借此为契机而晋升,另外一些则是源自于一腔热血。
今次与往年不同之处,即在于声势浩大的群臣上书,更在于奏章上写着的那些名字。
是阳州的万家,也是阴平谢氏。
有慈航寺与长乐庵,更有道门清净观。
就连人间骄阳与剑道南宗,这般名满天下的大修行者赫然在列。
面对这些名字,很少有人能够无动于衷。
皇后娘娘是很少之一。
她眼神沉静地看着这些名字,最终唇角流露出一抹嘲弄的笑容。
不知为何,往最深处去看她的眼眸,似是带着几分遗憾。
或者说是未满足。
对她来说,这里面终究还是少了一个字。
……
……
伴随着秋日宫门前的群臣上书,世人的目光顿时尽数落在神都,等待着皇帝陛下必将给出的那个回复。
在这喧嚣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慈航寺在突然间派出数位高僧大德,以交流佛法为名义低调前往元垢寺。
讲经堂外,那个出手阔绰的身影最近些天都已没有出现,让不少人为之深刻遗憾,以至于得知慈航寺的大师将要前来宣法的消息后,心情依旧好不起来。
……
……
元垢寺的秋天依旧燥热,纵是风自湖水过,依旧带不来清凉。
寺外的茶园更是如此。
自从那天过后,顾濯没有再去过元垢寺一步,见心大师给出的那个提议也就无疾而终。
他不怀疑僧人所言是真,只要他身负重伤,元垢寺就会以此为理由回绝一切外事,专心为他治伤直到痊愈的那一天。
问题在于,他不习惯让自己的生死被掌握在旁人手中。
这个选择没有影响他和元垢寺的关系。
在得知他对佛经感兴趣后,见心大师更是让无垢僧为他带来许多自己的笔记,除却价格稍贵以外,没有任何的毛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