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王师仁义急议撤
第三十九章 王师仁义急议撤 (第2/2页)窦建德按住心神,忖思了会儿,抚摸着胡须,说道:“不错。如在安德与李善道硬碰,确是险棋,我军有进退失据之危。宋公,凌公此虑有理。但问题是,凌公,李善道部已经到了,我军若再撤,如何安然撤退?又便我军撤退,李善道必然追击,到得彼时,又何以应对是好?”
凌敬说道:“关於我军如何才能得以安然撤退,明公,仆愚见,可且先望望形势,等李善道部到后,视其举止,后可再定。再至於我军撤时,李善道必会追击,仆愚见,我军三万余众,远多於李善道部,只要我军在撤退时,阵型严整,步步为营,其纵追之,亦无大虑。”
“高雅贤为薛万彻败之,漳水对岸,可能如公等所忧,李善道已别遣兵马往占,我军若撤,凌公、宋公,公等以为,往何处撤退为宜?”窦建德起身到帐璧上挂着的地图前,问道。
凌敬已有考虑,答道:“明公,依仆之见,现可有两套撤退方案。”
“哦?公请详言。”
凌敬答道:“可仍经长河,过永济渠、漳水,撤向蓨县,此是一套方案;或改而北撤,先撤向胡苏,再经胡苏、东光,撤向弓高。”
“撤向胡苏?”
凌敬说道:“胡苏、东光,我军已拔,又有弓高接应,只要能撤到胡苏,我军就万无一失了。”
两套撤退方案,各有利弊。其中利弊,无须凌敬多说,窦建德自能知晓。
第一套方案,仍向漳水对岸的蓨县撤退的话,利在路途近,不到百里,但风险在於漳水对岸,可能的确已被李善道的别部夺占,并且如果走这条撤退路线,需要接连渡过永济渠、漳水;第二套方案,北撤胡苏,弊在路途稍远,撤退途中也许会出现问题,但利在胡苏、东光两城已为窦军控制,且有弓高接应,能确保再从胡苏撤向弓高时的安全无忧,并且只需渡永济渠。
——如前所述,漳水在东光汇入的永济渠,胡苏、东光两座县城是挨着的,而这一段永济渠的对岸数十里外就是弓高县城。
窦建德细细察看地图,权衡良久,做出了决定,说道:“蓨县虽近,然就算漳水对岸没有李善道的别部夺占要津,我军需要连渡永济渠、漳水,风险重重。相较之下,北撤胡苏虽远,但有东光、弓高为后盾,更为稳妥。便依凌公所言,取第二套方案,北撤胡苏!”
夜近五更。
斥候急报:“一部约三四千兵,打赵君德将旗,至我营南十里外!”
窦建德出帐,登上望楼,迎着凛冽的寒风,向南边远眺。
只见火光点点,确是一支数千人的兵马到来;越过这支兵马,他的视线往更远处眺望,又望见墨染般的两边原野间的官道上,如似蜿蜒火蛇,点亮夜色,一支更多的兵马在向这边前进!
斥候再度急报:“李善道部引一两万众步骑,随赵君德部之后,至我营南十余里外!”
……
安德城头。
南城楼,高曦也望见了相继逼近的赵君德、李善道两部兵马。
多日来沉毅的表情,终於在此刻,得到了稍微的放松。
“阿郎,主公的兵马到了!”一个近七尺高的将校,立在他身边,展颜笑道。
这将便是中潬一战时,立下了大功的高曦的旧日同僚彭杀鬼。连日的艰苦守城,这一位骁悍敢战的勇将,如今铠甲上多是斑斑凝固成黑的血迹,但昂扬的斗志无有分毫的损减。
高曦营中,最得高曦重用的共是两将,一个彭杀鬼,一个吴道行。两将俱他昔时并肩作战的袍泽,都打过征伐高句丽的恶仗。不过吴道行此际不在城头,他於前日的守城中受了伤,伤势不轻,被当时攻上城头的窦军勇士围攻,负创多处,现在城里的营中养伤。
高曦点了点头,说道:“主公兵马既至,我等更需奋勇,以待两面夹击,破窦建德指日可待!传令下去,各部不得懈怠。彭郎,你去城北,即坐垂篮出城,往拜主公,求问明公下步军令。”
彭杀鬼领命,便领了随从两三人,去到城北,坐了垂篮下城。
趁着天尚未亮,窦营将士多因李善道部的到来而惶惶不安,他悄然潜行,赶赴迎拜李善道。
晨曦微露时,彭杀鬼顺利地到了赵君德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