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殷将军三骂授首
第三十八章 殷将军三骂授首 (第1/2页)殷秋部出战的步骑将到近处,才发觉拦在前头的木桩阵。
木桩列了三排,互相间麻绳相连,形如后世的铁丝网。想要穿过,得从其上翻越。这一翻越,首先冲锋的势头就被扼住了,其次给了薛万彻步卒阵中射箭的机会。此八百兵卒,半数携带了弓弩。一时箭如雨下,杀将来到的殷部步卒,在这木桩阵前、中,纷纷中箭,惨叫不绝。
尸体或重伤者的身体挂在木桩间的绳上,鲜血淋漓,既令人生畏,复使后续的兵士更难翻越。
骑将仗着骑兵有马,试图令骑从木桩的绳上跃过。一则,木桩不低,四五尺高;二则,三排木桩相距甚近。即便跳过了第一排的木桩,马匹也放不开速度,还得紧接着跳第二排的木桩。强弩、劲弓所射出的弩矢、箭矢呼啸射至,转眼间,三四匹战马,连带骑士中矢!
战报传到后厢,殷秋闻之大怒,催令余下兵马加速,却是亲率部众,前往进攻。
到了阵前,略做观察,殷秋令下:“举盾,弓弩还击,甲士趋前,拔掉木桩,纵骑突击!”
两百盾牌手被调在了最前,举起厚实的盾牌,组成盾阵。数百弓弩手紧随其后,张弓搭箭,向着薛万彻的步卒阵中射去。奈何薛万彻步卒阵中的这八百步卒,带的也有盾牌。外围的兵士一样的高举盾牌,形成了防护,箭矢大多被挡,造不成有效杀伤。
殷秋见状,心生一计,命精锐两团四百人,绕至薛阵的两侧,欲从薄弱处突入。
两团精锐得令,从军中分出,便绕到薛阵两翼,亦是前以盾护,后以弓射,企图逼近。薛阵两翼的兵士向两边分开,各从阵中推出了两辆大型的弩车,每架弩车上列弩矢七支,单只中间最长的这根弩矢就长三尺五寸!其它六支弩矢稍短,亦三尺上下。乃是绞车大弩!
这等弩车,又称弩砲,需数人操作,威力巨大,通常用在攻城拨垒时。李善道部攻清河等城时,吃过这等弩车的苦头。这几架弩车系缴获自长河城的窦军守军,原用来守城的。薛万彻却将这几架弩车也运出了城,参与进了此战。弩车绞动,弦声震耳,两面各十四支弩矢齐发,如长虹贯日,直扑殷秋部的两团精锐。瞬息间,盾牌碎裂,血肉横飞,两团精锐阵脚大乱!
打个比方,这等的弩车,绝对是当下战场上的大杀器,如后世的重炮轰击,挡者立碎,避无可避,其威力足以震慑敌胆。再是勇锐的兵士,面对这等巨弩,也不免面如土色,心神俱裂。
攻薛阵两翼的这两团精锐,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后退。殷秋大怒,喝令:“退者斩!”急再调了两团兵马赶到两翼,欲以人数优势强行突破!然而,薛阵两翼的弩车连发,弩矢如暴雨般倾泻,被驱赶着向前的殷部将士络绎倒下,——有那队伍密集处,一支长弩乃至贯穿三四人!
攻薛阵右翼的殷部四团部曲,最先坚持不住,发一声喊,丢下了一二十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向后退却。督战的军将连斩两三人,犹自止不住退势,只好向殷秋急禀。
何用来禀?殷秋早就看到!他愈是怒不可遏,在窦建德帐下,他素以悍勇出名,但而下本部两千兵马,却被区区八百步卒挡在道上,且这八百步卒的主将还是曾为窦军手下败将的薛世雄的儿子,一个年方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简直奇耻大辱!他操起长槊,便要上马溃阵!
鼓声自后传来,是高雅贤率领主力三千行到。
在百余亲骑的随从下,高雅贤驰入殷秋军中,来到殷秋的将旗下,与他相见。
“三郎,战况何如?”
殷秋咬牙切齿,将战况简要述说。
高雅贤听罢,到军前,亲自又察望了下薛阵的布局,见八百薛兵,组以方阵,外为三层木桩,盾阵凭护,内以弩车为核心,弓弩为打击,阵型严整,弩矢交错,形成密集火力网。当於此际,四面的木桩阵外,除掉后边,其余三面都已是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尽殷部的死伤将士。
他心中暗惊,沉声说道:“此阵坚固,硬攻难破。”
殷秋压住心头狂躁,厉声说道:“八百贼兵而已!我军五千之众,难不成还被它挡住不得行?将军请在此观战,俺引精骑突阵,入他娘,夺薛小狗的将旗,斫其头颅,算你我小功一桩!”
高雅贤眉峰紧锁,指向薛阵后部,说道:“三郎,弩车威力大,又有木桩遮拦,你就是带铁马硬攻也不成。彼阵虽坚,然如你所言,只八百人耳。你我两部合军,四面围攻,可以破之!”
殷秋甚是不甘,可他其实也知高雅贤所言极是,只得便道:“就依将军之计,四面合围。”顿了下,又恨恨说道,“将军,你我急着抢占漳水渡口,轻装简行,却是未携弩车、撞车等物,如若不然,这点阵仗,何须你我两部合力进攻?只俺一部,就足能溃其阵、斩薛小狗!”
便两部合兵,留下了千人原地不动,为预备队,其余四千兵马,分为四部,从四面压向薛阵。
……
不远处的疏林中。
观望战事已颇久的薛万彻,合上了兜鍪上的面甲,翻身上马,令道:“高雅贤部已参战,到了我等出战的时候了!公等从俺旗,随我冲战,攻我阵之敌不必理会,直取高雅贤、殷秋!”
二百精骑,在薛万彻的率领下,如离弦之箭杀出。
没有上官道,而是沿着官道边上,径直冲向数里外留在原地未动的那高、殷两部千人将士。高雅贤、殷秋两将,正在这千人队前观望战况!薛万彻一马当先,长槊搭在肩上,左锏右刀,配在腰边,胯下大青马驰若电掣,从杀声震野的步阵战团旁掠过,转眼已杀近高、殷队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