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缓候还兵策方决
第三十四章 缓候还兵策方决 (第1/2页)李善道在平原郡这期间,中原、关中、南方发生了不少的大事。
军报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便是这几个地方近期各发生的一件大事,此外还有陕县的最新情况。
陕县方面,一如李善道所料,数次猛攻不下后,刘文静部的攻势已疲;而黄君汉的援兵已到,筑营城外,与城中形成了犄角之势。陕县这块儿,到目前为止,算是基本稳定住了。
中原方面,即洛阳的情况。王世充屡战屡败,越王杨侗侗遣使劳之,王世充诉以兵少,数战疲弊,杨侗以兵七万益之。看到“七万”这个数字的当时,李善道楞了一下,洛阳城里尽管还有守卒,可怎会有七万之多?旋即他就醒悟,此必是杨侗、段达等在城内募集的新兵。
既是新兵,纵有七万之众,派给王世充,料也当不了大用。
不过也好,至少王世充多了这七万兵马,新兵不新兵的,声势势必会得以重振,李密暂时必是无瑕北顾河内。这也即是说,底下来与窦建德的决战,李善道更可以放心地来打了。
关中方面,李渊在长安已经稳住了脚,除令刘文静攻陕、虢,以打开出关东进的道路外,他又遣了再从子李孝恭、云阳令詹俊、武功县正李仲衮等招抚巴、蜀。
李孝恭等虽没有带多少兵马,主要以招抚为主,但因一则,受文帝末年“蜀王杨秀”被废一案牵连,导致巴蜀地区的基层行政受到极大影响,出现了真空状态,——杨秀坐镇巴蜀二十余年,被废后,巴蜀的“州县长吏坐者太半”,直到当下,这种局面还没有被扭转;二则,为解洛阳之围,巴蜀的甚多驻兵如王隆部,还有张镇周、苏世长等部都被杨广调到了洛阳,巴蜀的军事力量而下颇为空虚;三则,李渊尚未称帝,他现打出的是“匡复隋室”的旗号等故,李孝恭等的招抚遂进展得相当顺利,商贾传闻言之,巴蜀颇多的郡县,已经归附李渊。
南方,亦即江南方面传来的情报,是有关新近造反的萧铣与林士弘之间的一场争斗。方与的义军首领张善安袭陷庐江郡,因渡江,归林士弘於豫章。林士弘见他兵多,颇猜疑之,张善安於是袭破林士弘,焚其郛郭而去。萧铣趁机遣其将苏胡儿袭豫章,克之,林士弘退保馀干。
总计这四方面的内容。
江南方面的内容,最不重要,和李善道没甚干系。
其余三个内容,则都比较要紧,或是对李善道近期的用兵有影响,或是对其长远有影响。
……
高延霸问道:“郎君,陕县出现什么状况了么?”
“陕县倒无异状,杨侗给王世充增兵了七万,李渊遣使招抚巴蜀,颇得郡县。”李善道拣最要紧的内容,简单地说知了高延霸。
高延霸咧嘴大笑,说道:“增了七万兵?好也,好也!够李密这贼厮喝上一壶了!”
苏定方说道:“洛阳岂有七万守卒?此必杨侗等新募之兵。兵数虽众,想来仍非李密对手。不过也好,王世充有了这七万援兵,最起码我河内近期可得安稳,无须虑李密往犯。”
高延霸点头说道:“你这小苏,却有两分见识,正与俺想到了一起!”与李善道说道,“郎君,河内既然近期不需担忧,与窦老狗的这一仗,就更可放心地打了!敢问郎君,底下是何打算?”
把话题拉了回去。
“贵乡离安德有多远?”李善道问道。
高延霸说道:“回郎君的话,三二百里远近。”
“轻装疾行,几日可到?”
高延霸答道:“骑兵一两日,步卒两三日。”
“这不就是了么?”
高延霸领悟了李善道的意思,说道:“明公之意是,如果沿途窦建德斥候侦查颇繁,那我军就真的先回贵乡,然后等他开始围攻安德等县后,我军再从贵乡轻装北上?”
“你觉得成不成?”
高延霸竖起大拇指,赞道:“小奴咋就没想到这点么?郎君果是英明天纵!”
心中却犯嘀咕,就算贵乡到安德只有两三天的步卒路程,可难道李善道就不怕,这两三天的路程途中,被窦建德获悉,从而致使窦建德及时撤围退走?又还有“轻装”,与窦建德这一仗,将是硬仗,肯定不能轻装与斗,那这“轻装”,又怎生做到?
李善道瞧出了他的言不由衷,摸着短髭一笑,却没再多做解释。
出安德县,沿永济渠,过历亭、武城两县,一天多后到了清河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